您的位置:首頁 >百家 > 正文

            聽鋼琴家宋思衡網絡直播《悲愴》 由耳朵走進心里

            聽過宋思衡邊講解邊彈奏的網絡直播后,再聽他飽含激情地彈奏一遍《悲愴》,貝圣的這部作品,從輪廓到肌理,每一個樂句都那么清晰地經由我的耳朵走進我的心里。

            雖然在意料之中,但是,確認上海所有音樂廳3月份的音樂會全部取消的剎那,我還是黯然神傷了好一會兒。

            3月5日,越南裔加拿大鋼琴家鄧泰山的“演繹肖邦協奏曲”音樂會的票子,早在去年11月我就訂好。1980年10月,第十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來自越南的22歲的鄧泰山榮獲金獎,打破了此項賽事向來由西方鋼琴家問鼎的記錄。“技術嫻熟的鍵盤上的詩人”,是鄧泰山的別稱。享有這樣美譽的鋼琴家到家門口來開音樂會了,我豈有不聽之理?

            從3月19日開始,德國鋼琴家奧皮茨將在上海交響樂團連續舉辦4場獨奏音樂會。同一位鋼琴家的4場音樂會我為什么每一場都不想錯過?因為,他奉獻給上海樂迷的是“勃拉姆斯鋼琴作品全集”。奧皮茨身材粗壯,也已步入老境,但是,當年他來上海演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時,總共7場音樂會,我每一場都去了現場,我信任這位鋼琴演奏家,所以,第一時間就搶下了他4場音樂會的票子。

            鄧泰山和奧皮茨,我2020年3月的音樂期待,就這么化為了烏有。

            當然,我有好幾百張唱片,我還可以去網上搜索想要聆聽的音樂作品的視頻,但是,哪一個樂迷沒有唱片珍藏?哪一個樂迷會不知道能通過什么途徑搜索到自己鐘愛的作品的最佳演奏版本?可世界名團或世界著名演奏家到上海來開音樂會的消息一旦傳出,搶票攻略都會成為熱帖,為什么?音樂會現場的魅力是唱片和視頻無法替代的。誰都知道,一旦走進音樂廳,我們的手機就沒了信號,我們還被提示不能發出聲音。也就是說,我們辛苦地搶到了票,又或遠或近地趕到音樂廳,就算肩并肩聽完了一場音樂會,音樂會后彼此不相識的也還是相逢不相認……不,我們已經通過音樂會獨有的氣場,成了也許今生都不會再謀面的知音——這就是我們那么在乎音樂會現場的原因。

            如此這般,與3月的音樂會擦肩而過,怎能不讓人倍覺傷感呢?

            宋思衡,旅法鋼琴家。是什么樣的機緣巧合讓我與他成了微信好友?我已經忘了。但是,他發在朋友圈的那些識見,尤其是關于音樂的識見,讓我獲益匪淺。可我萬萬沒有想到,在大家都沒有辦法去音樂會現場的時候,這位總是在忙碌中的鋼琴家,居然愿意開通網絡直播,為大家提供網上音樂會現場。

            2020年2月24日晚9點,宋思衡直播音樂會開始,2個小時后落幕。到2月25日中午,這場網上音樂會已經累積播放了208萬次,直播時同時在線人數達14萬——可見,我們都憋壞了。

            事后還能有那么多樂迷回看這場網上音樂會,恐怕是因為宋思衡對網上直播音樂會這件事,非常認真。直播嘛,不就是在自家的琴房里架起手機來對著自己,然后不歇氣地彈琴嗎?對鋼琴家來說,也就是將自己的練琴時間公之于網上而已,可宋思衡,竟然正裝出鏡,雪白的襯衫外是一件筆挺的深色西服,西服口袋里還插著紫羅蘭色的小方巾。而我以為網上直播音樂會就是換一個地方彈琴,亦即像在音樂廳里那樣,鋼琴家在琴凳上坐定后便開始彈琴,一曲終了起身致謝,然后彈下一個曲目。除了加演前也許會報一下加演曲目的曲名,演奏家一般不說話。沒有想到,網上直播時的宋思衡,簡直就是個話癆。

            他都說了些什么?

            關于當晚演奏的曲目,他講了作品產生的背景,作品在作曲家全部創作中的地位,以及作品對后世產生的影響。

            當晚,宋思衡演奏的曲目,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

            在貝多芬之前,偉大的作曲家也用作品表達自己的心聲,但多半選擇借他人酒杯里的酒澆自己心中塊壘的方式。敢于宣稱自己的作品表達的就是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的思想感情,貝多芬是第一人。眾所周知,他曾把自己的第三交響曲題獻給拿破侖,可一聽說推翻法國封建王朝的拿破侖并沒有實行共和而是恢復了帝制,憤怒至極的貝多芬馬上將拿破侖的名字移出了自己的作品。作品中飽含著自己強烈的情感色彩,從此例可見一斑。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32部鋼琴奏鳴曲,只有兩部是他自己命名的,一部是《悲愴》,還有一部是作品第81號,《告別》。1799年貝多芬開始創作《悲愴》,那一年他29歲。雖然是一部獻給李西諾夫斯基伯爵的作品,但標題“悲愴”所昭示的,作品里,密布著作曲家彼時的心境:雖處于人生最好的年華,耳疾已經嚴重地干擾了他。貝多芬的耳疾,是漸趨失聰的,29歲時他耳朵的狀況是,高音聽不見,低頻音卻轟鳴得讓他頭疼欲裂。1799年,法國軍隊正在進攻貝多芬生活的維也納,隆隆的炮聲就是低頻音,嚴重影響著他的創作進程。為正在創作的作品起名《悲愴》,這是很大的原因吧?

            鋼琴奏鳴曲,大多由三個樂章組成,《悲愴》也是一部三樂章的作品。音樂作品不像文字作品意義相對比較明確,因此,總有剛剛開始學習欣賞古典音樂作品的人問,那些聽起來似乎混沌一片的交響樂、協奏曲、奏鳴曲等等,到底都寫了什么?就貝多芬的《悲愴》而言,第一樂章,作曲家提出了一個問題:第三樂章,作曲家回答了這個問題。至于我們最喜歡的第二樂章,則是作曲家思考問題的過程,在這個慢樂章里,滿腹愁苦的貝多芬用他的靈感火花幫助樂迷聽到了天堂的回音:我們終將會抵達一處凈土,那里,明澈、安寧、溫馨……

            欣賞宋思衡網絡直播貝多芬的《悲愴》之前,我也知道,這是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聽過宋思衡邊講解邊彈奏的網絡直播后,再聽他飽含激情地彈奏一遍《悲愴》,貝圣的這部作品,從輪廓到肌理,每一個樂句都那么清晰地經由我的耳朵走進我的心里。

            音樂廳里的音樂會,音樂家坐在臺上,我們坐在臺下,以一部音樂作品為媒介,臺下的我們想跟著臺上的音樂家走近甚至走進那部作品,無奈我們的音樂素養與臺上音樂家的相距甚遠,頗難跟上他們的“步伐”。網絡直播,才有可能讓鋼琴家宋思衡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識見傳授給我們,從而讓我們得以無比接近貝多芬的《悲愴》:希望從來不曾拋棄過人類,聽,《悲愴》的第三樂章,又充滿了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宋思衡《悲愴》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