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一年,孵化10多家企業,當年實現盈利;
雖為縣級市,卻吸引來自上海、山西、武漢等地科研人才“扎根”。
這是赤壁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的一份履歷。
2020年4月,赤壁市在全省率先設立城市綜合性研發服務機構,定位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經過一年探索,該市相關負責人認為,研究院發展漸入佳境,“接近豁然開朗的感覺。”
縣級研發服務機構,能“活”得下去嗎? 現狀 研究院開辦當年實現盈利
研究院要生存,需要大量市場主體的科研需求做支撐。
維達力是赤壁市電子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去年起,該院和維達力合作了4個項目。去年12月,深圳顯示屏推介會上,他們的合作成果受到各界關注。“聯合研發的玻璃染色技術,屬于前瞻性的原始創新,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未來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赤壁市產業顧問、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洪昕林說。
僅僅一個維達力,能讓研究院活下去嗎?
“承接企業課題是一個方向,研究院也承接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方面的課題。”赤壁市科信局副局長、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西洲說。
西涼湖水葫蘆泛濫,不打撈在湖里造成污染,打撈起來堆在岸邊,又易腐爛。赤壁市生態環境分局與該研究院合作,探索治理西涼湖水環境污染,將水草、農林廢棄物、餐廚垃圾等制作成生物有機肥。
技術走向現實,還需要資金。赤壁市城發集團美麗鄉村公司投資,與研究院合作成立赤壁市興農生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小試、中試都做完了,符合預期。”興農生態公司的賀華斌說,公司投資5000萬元正在建設的水草處理項目,將專門致力于西涼湖水質提升、水草打撈綜合利用的問題,預計年產3萬噸生物有機肥。
今年,赤壁市生態環境分局再投入500萬元專項經費,與該研究院合作,解決黃蓋湖等自然水體的污染問題。
政府項目、企業項目“兩條腿”走路,該研究院賬面資金當年略有盈余。
張西洲認為,縣級城市將是科創活動非常活躍的地方,研究院是一個很好的切口。
能破解縣級科創產業發展難題嗎? 效能 一項科研成果引來一家沿海企業
身穿白大褂,行走在研究院的實驗室,32歲的周鶴覺得非常踏實。他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畢業后到研究院上班。
“想做一些技術成果轉化的事,讓實驗室的成果變成現實發展的推動力。”周鶴說。一家新材料生產企業需要解決中間體的廢水處理問題,他已拿出初步方案;一家紡織企業在生產中,部分纖維混到水里,導致紡織針孔堵塞,如何提升水質,周鶴正抓緊研究。
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洪群發,曾在中科院大連物化所擔任研究員,此后在上海一家上市公司擔任分析技術總監。去年疫情后,作為赤壁人,了解家鄉有這一科研平臺,他決定留下。
“縣級城市要和大城市搶人才,政策一定要開放、靈活。”張西洲說。在與維達力合作中,該企業通過獵頭公司挖到浙江的一名博士,幾個來回,企業跟這名博士都談不攏。研究院協調,決定為這名博士提供研究院的事業編,再以科技副總形式派到維達力工作,“如果他不在企業上班,可隨時回來。”
靠編制留人,可持續嗎?“起步階段需要政府輸血,扶上馬、送一程。長遠看還是需要自己的創新模式和造血能力。”洪昕林認為。
目前,赤壁市委市政府給予該研究院特殊人才政策,招聘碩士以上專業人才,編制不受限制。用好用活編制,研究院提出“四線城市、一線待遇”,即用事業編制吸引人,就像一個“引子”,再用所承擔的項目經費補貼工資,根據國家對事業單位科研人員的支持政策,允許大家兼職兼薪和創新創業,從其所承擔的項目中支付科研津貼,將其收入補貼到一線城市的水平。
2020年試行該引才政策后,研究院已招聘全職碩士17人、博士3人。其中,70%都是“90后”。
是否需要政府長時間提供資金扶持?張西洲搖搖頭。目前,赤壁市把跟科研相關的項目經費,都統一到研究院,一方面當做項目經費,另一方面資金如何使用,由研究院提出專業意見建議。此舉不可避免會動其他單位的“奶酪”,從市科信局派到研究院工作的張西洲說,“不能陷于部門利益,只要是有利于全市發展大局的事,都要鼎力支持。解放思想,理順體制機制,框架搭建好了,運轉起來就更順暢。”
未來發展可持續嗎? 探索 用活政策,增強造血能力
家在武漢,中南民族大學碩士畢業,一年前到研究院工作,現在,他已是研究院珠海企業項目的主要負責人。“還是很有成就感的。”27歲的郭文強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去年9月份就職后,研究院派郭文強團隊去珠海出差,幫一家做激光打印油墨的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經過近一年探索,郭文強和同事研發了一種水性高分子助劑,添加這種助劑后,油墨的顏色更均勻,能替代國外進口產品。目前,該技術進入中試階段,如能順利投產,預計可為企業降低40%成本。為此,該企業決定,到赤壁投資建廠。
“生產要素、創新要素都在向中心城市聚集,作為大城市周邊的城市,如何發力?”咸寧市委書記孟祥偉認為,研究院是一個很好的探索,不僅解決當下“過得去”的問題,還能解決將來怎么“過得好”的問題。通過創新驅動,把項目的“根”留住,形成一個地方的核心競爭力。
短評
縣級市“紙變錢”
的有益探索
陳會君
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經濟建設一線,缺的就是中試放大的中間轉換平臺。
我省各地都有政府出資辦產業研究院的探索,但限于地方引才留人難、產業支撐度不高等原因,一些研究院發展舉步維艱。
赤壁的破題有哪些價值?
既“找市長”,更“闖市場”。研究院成立起步,需要政府扶上馬,但研究院并沒有等靠要,而是走市場路線,為自己闖出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一種新事物的發展,土壤環境尤為重要。赤壁市各級政府部門解放思想,摒棄狹隘的部門主義,不僅派干部支援研究院建設,還將分散在各部門的科技資金整合到研究院;研究院既致力于咸寧市本地的項目,也拓展周邊市州的項目。兩者相得益彰,助力研究院蹚出一條縣級層面“紙變錢”的新路。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 通訊員 童金健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