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垃圾站點變了,我們都很喜歡。時尚環保小屋覆蓋1公里內村居,成為村里的新風景。”鳳凰街道旺崗村的李阿姨說。
近日,在天河鳳凰街漁沙坦漁興路的小馬駒創意園旁,一座板房式的“兩網融合”點嶄新亮相,給居民帶來了驚喜。
集生活垃圾分類宣教平臺、村民實踐體驗平臺為一體,這個“環保小屋”為兩網融合點工作者和村民提供一處“暖心窩”。在天河,“兩網融合點”成為村社新風景,用綠色環保、溫暖為民的方式打通城中村生活垃圾分類“最后一米”。
垃圾變資源??時尚環保小屋覆蓋方圓一公里內村居
除臭消毒機、滅蚊燈、LED顯示屏、手部消毒用品等各種設施齊全;沒有垃圾溢滿桶外、沒有刺鼻的味道,過去的垃圾站點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時尚的小房子……近日,在天河鳳凰街漁沙坦漁興路的小馬駒創意園旁,一座板房式的“兩網融合”點嶄新亮相。
將生活垃圾收運網和可回收物回收網“兩網融合”,能實現垃圾分類回收一體化。雖然只占了3個車位大小,生活垃圾分類兩網融合點起了大作用。
鳳凰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座“兩網融合”點的覆蓋面積接近方圓1公里左右,服務范圍可覆蓋漁沙坦旺崗村及周邊村社,主要回收玻璃、金屬、塑料、紙類、衣物五大類,并對回收物進行詳細的區分,實現高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全品類回收,真正做到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以后我們家里的可回收物有了好去處,分類做得好,垃圾變資源。這個環保小屋真不錯!”家住旺崗村的李阿姨說。
據天河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兩網融合”點有效解決了環衛工具存放和資源回收點不足的問題,形成了環衛和供銷兩個系統宣傳教育協作、回收清運互通、規劃布點融合、設施設備共享的“兩網”融合長效機制,實現1+1>2的社會效益,讓分類產生價值,讓垃圾變成資源。
“兩網融合”點通過海報燈箱、展示牌、LED顯示屏、宣傳單頁等多種方式,立體營造濃厚的垃圾分類宣傳氛圍;同時,以資源回收站收貨員為宣傳口,現場指導村民熟悉垃圾分類知識,推廣兩網融合點特色,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讓環保理念入心入腦。生活垃圾分類兩網融合點正式投用后,將采取定時開放的原則,方便每天早晚不同時段的村民前來參與分類投放。這里還為村民提供生活垃圾多項便民服務,滿足村民多樣化需求。
綠色驛站成風景??年底將建8座“兩網融合”點
漫步街巷,環境優雅、使用方便的垃圾分類投放點隨處可見。曾經,在城中村,垃圾分類是村民不以為然的事情。如今,隨著“兩網融合”點的推進,在廣州天河區的鳳凰街轄內村社,垃圾分類正逐漸成為村民的一種生活習慣,垃圾投放亭也變成了為村社添色的一道風景。
“兩網融合”點不僅是一個生活垃圾分類宣教平臺、村民實踐體驗平臺,也為兩網融合點工作者和村民提供一處“暖心窩”,它用綠色環保、溫暖為民的方式打通城中村生活垃圾分類“最后一米”。
首個應聘資源回收站收貨員的徐大姐說:“原以為這是一個又臟又亂的垃圾收集站,沒想到仔細了解后,還有那么多新功能。天氣熱的時候還能在此納涼,不僅能夠給我們提供休息的地方,而且也可以幫助村民了解垃圾分類知識,讓我們這個鳳凰山腳下的村社變得越來越美了。”
據悉,今年以來,鳳凰街道結合當前疫情防控的重要節點,堅持疫情防控與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兩手抓”,快速行動、精準施策,將兩網融合點建設作為民生實事,納入垃圾分類重點工作,進一步通過具體措施規范城中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街道結合村社閑置地塊、“環衛設施+”等,因地制宜,因需而設兩網融合點,預計至年底將建造8座。下一步,鳳凰街將繼續促進垃圾分類網絡和再生資源網絡全面融合,以“繡花”功夫實現精細化管理,讓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更有力度、更有溫度,讓潔凈、美麗、文明成為鳳凰街經濟社會發展新底色。(南方日報記者郭蘇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