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北京小學一至三年級返校復課的消息刷屏,家長們為“神獸歸籠”喜大普奔。而此前一天,小學四年級、五年級返校上課給周一早高峰帶來的壓力,都有著一點“好消息”的味道。
新冠肺炎疫情讓孩子與家長有了更多的相處時間,但在很多家庭里,“母慈子孝”的和諧畫面沒持續多久,不少家長就抱怨親子關系開始變得緊張,很多孩子也直呼還是在學校好。
親子關系亮起紅燈的不在少數,更有青少年自殺極端事件發生。如今,隨著學生返校,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實現學生心理健康的修復和保護,將成為學校當下最需關注的問題之一。
《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多方力量已經在構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護墻。在積極推進開學復課工作中,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近期專門發布《給全國中小學校新學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建議》(以下簡稱《指導建議》),要求關注和重視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學生,對其提供充足的情感、生活和學業支持,開展有效心理輔導,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應對、及時上報。針對受疫情影響產生嚴重心理問題的個別師生,提供長期專業心理干預、轉介和支持服務。
近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也出手,聯合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及阿里安全、阿里巴巴公益推出“守護生命計劃”,對網絡上發現的包括青少年這一重點群體在內的有輕生念頭的人予以宣導和安撫,引導求助正規的心理援助渠道,助其走出困境。
自殺干預機制救下13歲男孩
13歲的小明(化名)差一點走上了絕路。
他的母親如今依舊感到后怕,“根本就想不到”,直到河南省漯河市沙北公安分局的警察突然上門,她才知道和自己一直在一起的孩子竟然產生了尋死的可怕念頭。
“我也沒怎么他呀,這不就是快開學了,催他趕緊完成作業嘛!”這個母親仔細回憶了一下孩子的情況:因為小明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她確實和孩子生了氣。
沙北公安分局治安大隊一中隊隊長胡廣戰說,讓小明產生輕生念頭的起因確實如此,“家長催他寫作業,他有逆反心理,和家長發生爭執,后來產生了輕生念頭。”
最早發現小明有自殺跡象的是一位與小明素不相識的網店客服人員。原本像往常一樣為顧客“上門”感到高興的客服,因為這位顧客莫名其妙的一句話——“這個東西吃多了能死嗎”,對其產生了警惕心理。
客服人員和小明交流了幾句后覺得不對,小明言語間確有輕生傾向,便一邊安撫,一邊詢問他的收貨地址,并及時把情況反饋給阿里安全自殺干預師團隊。
2019年7月,阿里安全牽頭,聯動阿里健康、客服等部門推出守護生命項目,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感知風險,另一方面對商家開展專業培訓。當商家發現風險,會及時安撫、勸阻,筑起第一道保護屏障,并通知阿里安全“自殺干預師”。緊急情況下,平臺聯動警方及時介入。
這種聯動機制挽救了小明。阿里安全自殺干預師武綱在接到來自商家客服的通知后,立即啟動緊急干預程序,根據店鋪客服提供的信息,排查小明的下單情況,并聯動平臺客服向小明所在的漯河當地警方報警。
報警信息經110轉到漯河市公安局沙北分局治安大隊一中隊,隊長胡廣戰根據客服提供的收貨信息開展綜合研判,確定了小明住址、聯系親屬。隨后上門,發現有輕生念頭的竟是一位13歲的男孩。
好在有驚無險,在各方努力下,從發現風險情況到民警入戶干預,前后只用了一個多小時。“男孩母親聽說事情經過以后,表示以后教育孩子時會注意方式方法,并關注孩子近期動向,做好孩子心理疏導。”胡廣戰說。
心理健康問題或存在長期性
隨著少年兒童相繼返校,疫情期間親子關系的緊張將得到緩解,但對學校疏導學生心理問題能力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學生在居家期間積壓的一些負面情緒和不良習慣等可能引發的各種風險,需要重點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俞國良發現,根據教育部的調研和全國心理援助熱線掌握的信息來看,青少年在疫情期間表現出和以往任何一段時間都不同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是:疫情引發了強大的心理恐懼、焦慮和壓抑;特別擔心居家學習效果不佳、害怕學習成績下降;親子矛盾升級,甚至出現家庭大戰;居家生活枯燥無聊,導致易怒、作息不規律、想外出等不正常狀態;玩手機時間增加,難以自拔。
近日引發輿論關注的14歲女孩玩游戲充6萬元,被發現后自殺事件就是一例因玩手機造成的悲劇。遼寧省葫蘆島市某中學一名14歲女生在一個月內為某手機游戲充值6萬余元,被父母發現后從家中陽臺墜樓身亡,尸檢后已排除他殺,警方未立案。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強調,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指導各地特別要關注在疫情期間出現沉迷電子產品等情況的學生,提供干預性的心理輔導,幫助其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
“疫情對師生心理健康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學校在開學前后要及時進行師生身心健康狀況摸底,根據師生的反饋信息,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開學前通過在線調查和線上溝通,充分了解全體師生受疫情影響的情況。開學后通過師生自我報告、日常觀察、專業心理評估等方式,掌握困擾師生的具體壓力來源和情緒行為問題。同時,要關注疫情對師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可能存在長期性和隱蔽性,“有些心理應激癥狀會延遲出現”,要注意定期、多次、全面掌握。
你不孤單我們和你在一起
教育部強調,關注和重視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學生,對其提供充足的情感、生活和學業支持,開展有效心理輔導,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應對、及時上報。特別關注在疫情前就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追蹤評估,結合以往輔導記錄,提供預防性心理輔導,協助其維持心理健康水平。
“對于存在嚴重心理和行為問題以及精神疾患的師生,學校應做好隱私保護,設立標準化處置流程,及時將有關情況反饋給家長或親屬,并轉介到專業的醫療機構和心理援助機構,聯合家庭、社區及醫療機構將各項流程措施落實到位。”《指導建議》對于重點人群予以特別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君武認為,對中小學進行新生命觀教育很重要、也很有必要性。在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就要教會他們如何正視生命、尊重生命。“沒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生命教育,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可能就會出現各種問題,輕生、自殘甚至做出傷害他人違反法律的事情。”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曾專門就中小學生自殺問題進行了研究,建議關注學生的幸福感,通過實施優質的素質教育,逐步淡化升學教育影響,改革當前的考核評價機制。這也能夠減少學生家長與孩子之間、學校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降低中小學生因升學壓力、學業競爭造成的負面情緒。“當務之急是建立兒童青少年自殺死亡、自殺未遂數據信息披露機制,使之成為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一項職責義務。研究還建議推動法規制度修訂,如將學生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評估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條款,實現自殺預防常態化。”
我們還需要社會的力量。以剛剛推出的“守護生命計劃”為例,它就是官方機構與民間力量合作的范本。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聯合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阿里安全、阿里巴巴公益等推出的這一計劃,由專業機構指導阿里安全更好地開展相關工作。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還給予專業知識支持。
“親,你不孤單,我們和你在一起”。當用戶在淘寶手機端搜索與自殺相關的內容時,會自動跳出“守護生命”宣導頁面,在顯著位置提示12355青少年服務熱線及國家免費心理咨詢熱線。頁面還設置了心理健康知識板塊,引導有焦慮、失眠、情感障礙等特征的人士,通過自我學習,掌握科學應對的方法。“每一個生命都值得珍重,我們希望利用平臺技術和社會多方共治的方式,為有自殺傾向特征的人提供關愛服務,為生命安全筑起一道防護墻,讓治理在數字經濟時代創造更多價值。”武綱說。
本報記者 張維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