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超長寒假”,學生們已經陸續復課。如何幫助孩子獲取均衡的營養提高免疫力,成為家長關注的熱點。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臨床營養科主任、主任醫師劉喜紅指出,七大營養元素缺一不可,飲食要遵循自然食物、均衡膳食、適可而止、多種多樣的原則。
攝入足量碳水化合物至關重要
免疫力與人體攝入的蛋白質、維生素類、礦物質等因素有關。“但不僅僅是某個元素的多少,吃喝玩樂睡,營養、運動、心情、睡眠均達標才能把免疫力提高到最好的水平。”劉喜紅解釋,免疫力是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而營養支持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基礎。
復課后,學生可能會因為趕課時導致學習強度加大,家長如何更好地給孩子提供足夠營養支持?劉喜紅表示,學生的營養強調平衡合理,七大營養元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水,缺一不可。需要提醒的是,在學習強度較大的時期,家長要注重孩子碳水化合物(即主食)、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足量攝入。“學生的大腦處于高度活動的狀態,而大腦的唯一能量來源是碳水化合物,因此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不能少。”劉喜紅解釋,蛋白質、維生素類、礦物質則與免疫功能有關;脂肪是能量儲備倉庫,其中含有如DHA等元素,對大腦和視力有益。
不同的性別、年齡、勞動強度和疾病狀態都會影響最終的營養結局。對于學生來說,足夠的營養支持至關重要。劉喜紅總結了這樣一段指導口訣:“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適量肉魚蛋,足量溫白開。一小把堅果,少鹽又少油。生熟要分開,吃動要平衡。睡眠要充足,心情要愉快。”
年齡越小營養不良風險越大
長期攝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礙、消耗或需要量增加是導致營養不良的三大主要因素。“長期營養不良一定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進而導致疾病發生,形成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劉喜紅表示,營養不良會給孩子帶來體重不增、減輕,后期身長/身高低于正常,皮下脂肪減少或消失、皮下水腫,常伴有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紊亂,傷口愈合不良,并發癥增加等危害。
她此前接診過一名嚴重營養不良的患兒。足月出生的健康寶寶,因為牛奶蛋白過敏癥狀不明顯,且是由爺爺奶奶照料,一直厭奶、拒奶,在8個月時體重僅4.5公斤,身長60厘米,體重不增,皮下脂肪完全消失。在由劉喜紅制定喂養策略后,孩子一個半月體重增長了3.5斤,體重和身長的增加速度達到正常生長速度的4倍。
事實上,年齡越小的孩子,出現營養不良的風險更大。劉喜紅介紹,兒童營養不良中年齡分布在3歲以下的孩子占90%,1歲以內的占50%以上。“越小的孩子自主能力越低,無法表達需求,這也是喂養人喂養知識缺乏的表現之一。”劉喜紅提醒,目前仍有大量家長給孩子添加“輔食”的方法、時機不規范,這也是出現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此外,母乳喂養的孩子也有可能營養不良,如母乳質量不好、乳頭條件受限和喂養姿勢不正確等,從而影響最終的母乳喂養結局。
是否營養不良需醫學診斷界定
“不少家長會問,我的孩子消瘦、長不高,是營養不良嗎?”劉喜紅解釋,營養不良有醫學診斷標準,體重低于同年齡同性別的兩個標準差稱為低體重,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別的第三個百分位或者兩個標準差稱為生長遲緩,身長/身高的體重即體型低于同年齡同性別的第三個百分位或者兩個標準差稱為消瘦。“家長認為的營養不良事實上不一定正確,需要有醫學診斷。”劉喜紅表示,如果真的確診為營養不良,需要從長期攝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礙、消耗或需要量增加三大主要因素考慮,對因和對癥處理。
“也有家長說,孩子吃得很多,為什么還會營養不良呢?”劉喜紅解釋,在排除消化吸收障礙以及消耗或需要量增加后,家長應反思孩子吃進去的是什么?到底吃了多少?吃得是否合理和吃的時機是否正確等。
“孩子是否吃的都是垃圾食品或者大多是水果,是否沒有蔬菜攝入,是否家長對‘多’的理解有誤,是否不餓的時候也在進食?”劉喜紅表示,這需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膳食評估和膳食分析。
七大營養元素
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
脂肪
維生素
礦物質
纖維素
水
膳食指導口訣
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
適量肉魚蛋,足量溫白開。
一小把堅果,少鹽又少油。
生熟要分開,吃動要平衡。
睡眠要充足,心情要愉快。
信息時報記者 廖溫勃 通訊員 李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