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雅教授給民眾支招幫助大家情緒“降溫”。 徐蘭青 攝
進入末伏的上海依舊高溫不減,熱浪滾滾中,種種煩躁讓情緒“中暑”。忍忍就能過去嗎?心衰領域專家張君雅告訴記者,如果長時間出現情緒“中暑”必須及時就醫,否則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她還給民眾支招助力情緒“降溫”。
研究表明,當氣溫超過35攝氏度、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時,人體會處于“易激惹狀態”,容易出現情緒煩躁、愛發脾氣、記憶力下降等現象,即“情緒中暑”,專業術語叫“夏季情感障礙綜合癥”。
張雅君18日對記者解釋,高溫之下,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會出現失調,同時由于多汗,人體內水分丟失,血液濃縮以及鉀、鈉、氯的流失,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產生情緒波動。此時,溫文爾雅的人也會變得易怒。這位專家指出,現代的快節奏生活、各方面的壓力等也會助推人們情緒不穩定。
張雅君教授表示,短暫的煩躁情緒、胸悶等癥狀無需過度擔心,會隨著高溫天的結束過去;不過,如果民眾一周出現3次以上胸悶、心臟極度不適等相關癥狀,并持續了一個月以上,影響到了生活、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等,則需及時就醫。
酷暑之下,如何給情緒降溫?張君雅表示,要重視飲食起居,在盡量增加休息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的同時,清淡飲食,多吃“清火”的食物;避免在最炎熱時外出,也不要在封閉的空間中待得過久。
這位專家還提醒民眾注意心理調節:不要生悶氣,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情緒轉移。少想煩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 (陳靜 徐蘭青)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