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北京:摸清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短板 打造百姓身邊的“一刻鐘健身圈”

            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少,壞了不能及時修,機關、院校、社會團體等單位的體育場地設施“你上班它開,你下班它關”……今年是《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實施第五年,也是籌辦北京 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關鍵一年。7月30日召開的市人大常委會上,社會委工作機構關于市政府以迎冬奧為契機推進群眾體育健身活動情況的調研報告提出,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硬件”及“軟件”問題亟待解決。

            問題:供需矛盾突出 老年人缺乏科學指導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北京全市經常參加體育健身的人數從 650 萬增長到 1080.6 萬,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50.18%。但群眾身邊體育健身場所設施供給不足仍然是影響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健身去哪兒”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報告顯示,從市民近兩年來通過 12345 熱線投訴情況看,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少、種類單一、設施缺乏日常維護管理的問題高達 6504 件,占體育健身類訴求總量 10934 件的 59%;其中,反映社區、村活動場所的健身器材損壞后不能及時修理的訴求占 8.6%,要求開放單位、學校等體育健身場所的占 12%。此外,機關、院校、社會團體等單位的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有限,整體利用率不高,業余時間、周末假期大都處于閑置狀態。政府在加強政策統籌協調,盤活存量資源,推動社會體育場地設施有序開放上還有很大空間。

            另一方面,體育健身指導的普及性、科學性、有效性也亟待加強。報告提到,當前全市以提供體育健身服務為主要功能的網站、客戶端、公眾號等互聯網平臺 200 多個,各種體育健身指導的視頻、節目、廣告和資訊標準不一,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鍛煉人群還不能系統地得到個性化的健身方案與指導。

            同時,由于手機、掌上電腦等工具在青少年甚至幼兒階段的廣泛使用,加之缺乏經常性的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北京中小學生視力和肥胖問題值得關注。未成年人防近視和控肥胖任重道遠,需要家長、學校、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推動未成年人加強體育鍛煉,保證其健康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體育健身往往事關基層治理。報告提到,目前北京全市登記注冊的市區兩級體育社會組織 626 個,全民健身團隊 11928 個,他們在推動群眾體育健身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組織管理不規范、活動擾民等問題。調研數據顯示,市民通過 12345 熱線提出的要加強對健身活動管理,減少廣場舞等噪音擾民問題共426 件,占比 3.9%。如何加強對基層群眾健身組織的規范化管理,如何在保護好體育文化活動的同時處理好群眾個性化體育活動和城市管理秩序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研究。

            措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打造“一刻鐘健身圈”

            發現問題的目的是為解決問題,針對調研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就做好群眾體育健身工作,報告提出,首先要發揮首都資源優勢,形成推動群眾體育健身的整體合力。北京是全國體育資源最集中的地區,很多國內外重大賽事在京舉辦,大型體育活動場地設施較為齊全,體育科研和體育產業發展具有較好基礎,群眾參與體育健身熱情較高。建議市政府加強統籌協調,打破部門壁壘,加大政策資金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在優化資源配置、擴大開放共享、統一政策標準、強化服務保障上不斷破解難題,將首都豐富的體育資源優勢轉化為開展群眾體育健身活動的效能。

            此外,要落實“十四五”規劃,加強群眾體育健身場地設施的規劃布局和建設。北京作為首善之區,要認真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中提出的“完善健身設施建設頂層設計,增加健身設施有效供給,補齊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短板”的要求,落實本市“十四五”規劃,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結合北京實際,切實摸清全市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短板,系統梳理城市空閑地、邊角地等空間資源,增加體育場地設施供給,優先規劃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及的全民健身設施,打造百姓身邊的“一刻鐘健身圈”。

            推動全民健身,宣傳作用不可忽略。報告提出,要加強宣傳和指導,運用科技助力群眾體育健身。加強對《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北京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辦法》等相關法規規章的宣傳,在提高市民健身意識的同時,不斷提升守法意識和文明素質。

            加強科學健身知識的宣傳,強化體育運動促進健康觀念,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鼓勵群眾主動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發揮科技對體育健身的“助推器”作用,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手段,探索新模式,推動體育與健康融合發展。針對不同人群制定科學健身指南,加強體育與醫療的深度融合,助推群眾體育健身開展。進一步規范發展基層體育健身組織,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力度,提升其專業化服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進群眾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方面,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報告提出,充分利用好奧運契機和群眾參與冰雪運動的積極性,對本市現有的冰雪運動設施進行提質升級,加快建設一批群眾身邊的冰雪場地并配建無障礙設施,組織開展適合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群眾性冬季項目,鼓勵在有條件的河湖等自然水域建設冰場,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注重與河北、天津、內蒙古等鄰近省市區的資源整合,在冰雪運動培訓、冰雪品牌賽事活動、冰雪文化旅游等方面做好協同,推動群眾性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記者 楊月涵)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全民健身 科學健身 一刻鐘健身圈 百姓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