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行的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引起很多人的關注。記者采訪發現,一件“綠色尼龍”T恤、一份被賦予“靈魂”的甜點、一棟節能小屋、一輛電動汽車……這樣一些意想不到的低碳“黑科技”,正在悄然改變人們的“衣食住行”。
衣
玉米、高粱、秸稈竟能制衣
“玉米、高粱、秸稈都能用來制造衣服。”聽到這樣的說法,或許你會認為這是個玩笑。然而,依托合成生物技術,這些已經成為現實。山西綜改示范區的展廳內,陳列著柔軟多彩的服裝布料,還有用這些布料制成的襯衫、訓練服。上海凱賽生物技術公司副總裁臧慧卿說,相比傳統化工工藝,從玉米、秸稈里提取出“綠色尼龍”,可大幅減少碳排放量。
去年10月,山西合成生物產業生態園開工建設;今年2月,合成生物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在太原揭牌。煤炭大省山西正在發力合成生物產業,并將其作為低碳發展的路徑之一。
食
“固碳高手”微藻變身功能食品
太谷餅是山西省的一種傳統名吃。日前,一款被賦予“靈魂”的太谷餅“火”了,餅中添加了1%至2%的藻粉,味道更鮮美。藻粉是由螺旋藻和小球藻等微藻磨制而成,除了作為食品添加劑提鮮,還是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保健品。
你絕對想不到,這些微藻竟然是可以用火電廠、焦化廠排出的尾氣飼養的。在山西省晉中市的煙氣微藻固碳減排實驗中心,一套完整的工業煙氣減排系統末端耦合連接著一套微藻自動化培養裝置,凈化處理后的煙氣進入裝滿培養液的試管中,微藻隨著水泡不停翻滾。
“微藻固碳效率比普通植物高10倍以上,可以高效吸收尾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下轉化為生物質。”山西恩懿生物科技公司總裁張亮說。
目前,這一技術已經走出實驗室,順利通過中試,正在一家焦化企業進行量產應用。張亮說,這改變了排放企業在煙氣治理上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現狀,可以為排放企業創造新的經濟價值。
住
看上去像一團煙,卻能隔千度高溫
一把丁烷噴槍,對著1厘米厚的氣凝膠氈,噴吐出1000攝氏度的高溫火焰,幾分鐘后毛氈背后的鮮花卻毫發無損,手摸上去只是略感暖意。這是記者在位于山西省陽泉市的“山西智創城NO.7”看到的一幕。
華陽新材料集團研發人員江旭波說,絕熱氈的秘密在于他們與深圳一家企業合作生產的氣凝膠材料。氣凝膠是目前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體,看上去就像一團煙,卻是絕佳的隔熱保溫材料,1寸厚氣凝膠氈的隔熱性能相當于25塊左右的普通玻璃。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山西各地高速路口的防疫卡點陸續用上了“氣凝膠零耗能小屋”,冬暖夏涼,為基層防疫人員提供保障。最近,這種新型氣凝膠材料還被用于城市老舊小區改造。“2毫米厚的氣凝膠材料,相當于50毫米傳統材料的保溫效果,壽命也更長。”山西陽中新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溫孝忠說。
行
火電廠煙囪里冒出“新材料”
“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但也可以轉化為巨大財富。”山西清潔碳經濟產業研究院院長宋維寧拿著一瓶黑色粉末告訴記者,“這是我們從大唐云岡熱電廠的煙氣里提煉出的碳納米管新材料,這種材料可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的電極材料。”
在大唐云岡熱電廠,排出的煙氣順著蜿蜒的管道進入捕集設備,經過冷卻、吸收等多道程序,成為高純度的液態二氧化碳,最終轉化為碳納米管及其下游產品。
“碳納米管就像工業里的‘調味品’,提升產品性能的同時還能節省成本。”宋維寧說,碳納米管被視為卷成管的石墨烯,具有異常的力學、電學性能,是新能源行業急需且供不應求的原料。
今年3月,碳納米管導電漿料生產線產出了第一批產品,并提供給天津力神電池公司試用。目前,山西清潔碳經濟產業研究院已經與多家鋰電池廠建立聯系。“技術創新不僅減少了溫室氣體,還開創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宋維寧說。(梁曉飛 張 磊)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 低碳 黑科技 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