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也是排名首位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其發病原因復雜且種類繁多,但目前,青光眼手術技術難度大而且專家資源分布不均,身處偏遠地區的青光眼患者,難以得到有效救治。9月14日,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舉辦的“無刀微創 精準降壓”青光眼治療新技術發布會在天津舉行。新技術的引進意味青光眼治療步入無刀微創階段,也將為更多基層青光眼患者提供診療服務。
我國40歲+人群青光眼發病率居世界首位
青光眼通常是指眼壓升高,導致視野缺損及視神經損傷,使患者視力逐漸下降的一種眼病。據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發布的《中國青光眼指南(2020)》,2020年全球原發性青光眼患病人數超過7600萬,我國達2100萬,其中4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達3.05%,居世界首位。許多青光眼患者是發展到中晚期,才發現自身問題,此時視神經已受到嚴重損傷,錯失了治療的最佳時期。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定期檢查、終身隨診,是應對青光眼的最佳防治策略。
青光眼類型繁多,臨床表現也不一樣,大致可分為四類,即繼發性青光眼、原發性青光眼(包括閉角型與開角型)、混合型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青光眼一旦被確診,應立即予以治療。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青光眼學組委員、中國眼科醫師協會青光眼專委會委員申家泉教授表示,“青光眼治療原則是降低患者的眼內壓,我國治療青光眼的主要方式包括藥物、激光及手術治療。青光眼致盲是一個慢性過程,盡早發現、積極治療和定期隨診可有效延緩其發展,絕大部分患者可終身保持一定的視功能。”
“目前在青光眼手術治療中,單一手術適應證較窄,難以適用于廣泛的患者人群。由于國內基層醫療服務仍存在較大缺口,加上青光眼手術難度大、專家資源分布不均衡,為緩解這一困境,愛爾眼科引進了‘無刀微創’,作為青光眼治療新技術超聲降眼壓術。與傳統治療方式相比,微創青光眼術式在保證療效的同時,被認為損傷更小、安全性更高,目前已在歐洲廣泛應用。”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防盲學組委員、湖南省醫學會眼科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段宣初教授指出。
不開刀,青光眼治療步入無刀微創新時代
“眼壓的控制是青光眼治療的主要策略。”愛爾眼科青光眼學組專家組成員、天津愛爾眼科醫院青光眼科主任李富華解釋說,目前廣泛開展的青光眼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小梁切除手術、引流釘、青光眼閥植入等,但是當青光眼發展到中晚期,以上方法治療效果就不夠理想。她說,“UCP超聲降眼壓術是同步國際的治療晚期青光眼新利器,對大多數適應證患者都能降低平均眼內壓,對難治性和非難治性青光眼病人,也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其優勢在于無須開刀、治療時間短、術后反應輕、并發癥少、可重復治療等,減少并發癥,降低患者痛苦。在無特殊情況下,患者接受治療后無須留院觀察,做完即可回家。”
國家衛健委2020年發布的《中國眼健康白皮書》顯示,全國約有4.48萬眼科醫生,這意味著平均約5萬中國人中,只有1.6個眼科醫師進行醫療服務,其中專門從事青光眼醫療服務和研究的醫生更少。“相較于傳統青光眼手術,UCP超聲降眼壓術耗時短,并可實現規范化操作,基層醫生經專業培訓后能盡快掌握手術要領。可以讓先進、更優的醫療資源得以下沉,改善國內醫療資源配置不均問題,更好地服務于廣大欠發達地區的青光眼醫生與患者。”曾任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委員、愛爾眼科重慶特區總院長賀翔鴿教授說。
據悉,為促進新技術的普及應用,培養當地手術醫生及技術人才,常態化協助和促進青光眼等疑難眼病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愛爾眼科將開展以“名醫精診 終身服務”為主題的青光眼專家巡診活動,向青光眼患者提供更專業的醫療幫助。(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通訊員 熊力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