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可謂是把“雙刃劍”,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可致病!除了可引起全身性的不良反應,也可能是局部的。比如,一些藥物常規使用時,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口腔問題,誘發口腔潰瘍及口腔炎癥、導致牙齦增生和牙周炎、引起口腔金屬異味,甚至味覺發生改變。南京市口腔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吳萌萌提醒,對于這些藥物誘發的口腔疾病,大家應予以重視。
誘發口腔潰瘍及口腔炎癥
許多藥物如頭孢氨芐、氨芐西林、甲硝唑、異煙肼、茵梔黃注射液等可誘發口腔黏膜潰瘍。多出現在多次用藥后,表現為舌、唇黏膜糜爛、剝脫形成散在潰瘍面,直徑約2.0mm-7.0mm,數量不等。此為藥物變態反應。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四環素類、氯丙嗪、丙咪嗪等可增加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鵝口瘡,其中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在老年人中發病率高達13%。
導致牙齦增生與牙周炎
牙齦增生是治療癲癇首選藥苯妥英鈉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抗高血壓藥鈣通道阻滯劑類藥物長期應用也可致顯著牙齦增生,以硝苯地平多見,其特征為海綿樣水腫、伴牙周劇痛,停藥后2-3周內消失,但發病率低。此外,服用環抱素及口服避孕藥也可致牙齦增生。如果牙齦增生長期不治療可發展為更嚴重的牙周炎,因此服用以上藥物的患者應注意口腔衛生。
引起味覺改變和口腔金屬味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可引起味覺的減退、缺乏、紊亂,口中會出現金屬味或酸味等異味感。如卡托普利引起味覺障礙的發病率較高約為15%。甲硝唑、硝酸異山梨醇酯、苯妥英鈉等也可引起味覺異常,甲硝唑還可引起口中金屬味。這些藥物發生味覺異常與用藥劑量、時間、病種及程度有關。停藥后,反應常在數天或數周內消失。
影響唾液腺分泌
治療胃潰瘍和膽絞痛的藥物如復方顛茄片、硫酸阿托品、溴化普魯本辛、東莨菪堿、山莨菪堿等;降血壓藥如鹽酸可樂定;抗過敏藥如非那根、苯海拉明;抗結核藥如異煙肼等,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使唾液分泌減少,發生口干。由于口干不適,可促進齲齒的發生,增加咀嚼、吞咽及說話的困難。其間可通過多喝水、口含冰塊或咀嚼無糖口香糖的方式來刺激唾液分泌而緩解。
導致口、舌運動障礙
口服苯海索、氟桂嗪、甲氧氯普胺可導致口、舌運動障礙。可表現為牙關緊閉、噘嘴、 吐舌、持續性上下牙咬合、下頜不停晃動、左右偏斜等難以自控的不同癥狀。停藥或對癥處理后,癥狀均逐漸緩解而治愈。
導致牙齒著色
四環素類藥物會導致牙齒顏色改變和牙釉質發育不良,但該不良反應只發生在牙齒的發育鈣化期,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8歲以下兒童應避免使用。頭孢唑啉也可引起幼兒乳齒變黑,且顏色會逐漸加深,如再次應用該藥乳齒黑變數量增多且加重。
人類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服用哪種藥物,都應該注意口腔清潔與衛生,服用藥物后應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睡覺前必須刷牙。長期用藥的患者還應定期去醫院做口腔檢查。若出現口腔病變時,一旦明確為某種藥物所引起,停藥并進行對癥治療。通訊員 成琳 李魏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戚在兵)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