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人均碳排放量約7噸。2020年碳阻跡完成的《大型城市居民消費低碳潛力分析》發現,如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實踐低碳消費,個人年均減排潛力超過1噸,十分可觀。去年,中國在聯合國提出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即“3060”目標。為早日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在加快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調整的同時,也應努力減少個人消費碳排放,倡導低碳生活。
“3060”目標的提出也給政府和企業的低碳行動注入了新動能。半數以上的省區和直轄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已提出將開展碳達峰研究。北京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將制定碳中和時間表、路線圖。上海市的“十四五”規劃要求,確保在2025年前實現碳達峰。
除了政府之外,“3060”目標也使很多國內企業對碳減排的態度出現明顯的變化。
地方政府大多通過搭建碳積分體系推動個人的低碳消費,即將生活中的低碳行為被折算為相應的積分,累積起來可用來兌換商品,比如湖北武漢推出的“碳寶包”項目。企業則大多圍繞自身主營業務,通過為消費者開發和提供低碳的服務或產品來促進低碳消費,比如共享出行,無一次性餐具的外賣,可回收的網購包裝等;一些企業將消費者低碳行為的影響可視化,調動消費者的參與積極性;還有一些企業結合自身業務,專門為消費者開發低碳行為激勵機制。
由于運營目的不同,政府項目與企業項目的成效存在較大差異。業內人士認為,在移動支付、共享經濟覆蓋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時代,用戶在選擇產品時不會以公益、低碳為出發點,而是會更多地考慮便捷性以及回報率。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用戶使用新產品,需要投入大量的用戶補貼。
為發揮社會各方的優勢,借“3060”的東風大力推動個人低碳消費,我們建議探索以公益機構為項目發起方、企業為實際實施方、地方政府作為支持方的綜合性行動網絡。這個網絡應提供科學的碳核算標準,比如,不論是在高德或百度的平臺上,公交出行的積分方法是一樣的。此外,應鼓勵企業提供更多更便捷的低碳產品和服務,多方協力共同營造綠色消費環境。行動網絡還可以聯結關注低碳消費并愿意積極實踐的個人“先行者”,探索更多的激勵手段,鼓勵先行者帶動更多人低碳消費。(周雅婧 潘支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