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幾個小時,江蘇省中醫院急診科十分忙碌,不僅收治了2例心臟驟停患者,還有不少心衰、腦梗的患者。”據急診值班醫生藕二祥主任醫師介紹,11月8日深夜1點左右,救護車送來一位87歲尿毒癥長期透析的老年患者,老人半夜突然跟家人說不舒服,隨后倒地意識不清,家人緊急撥打120。這名患者在救護車上突發心跳驟停,幸好120急救人員及時進行心肺復蘇,到省中醫院急診后患者已恢復自主心律,醫護人員立即給予無創機械通氣、控制心衰等急救措施,終于從死神手中搶回了患者的生命。
氣溫劇烈變化,不僅心梗高發,腦血管意外也防不勝防。在江蘇省中醫院急診腦病中心,因頭暈、肢體麻木無力前來就診的患者陸續增多,55歲的張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1月8日下午他在省中醫院門診候診時,突然出現頭暈、右側肢體無力的癥狀,家人趕忙用輪椅將他送到急診。接診的腦病中心醫生朱元表示,“經過核磁、CTA等檢查,患者被診斷為急性腦梗死。如果不及時治療,最終可能導致永久性偏癱、語言障礙、癡呆等更為嚴重的后果。”
進入“魔鬼季”,出現這些情況要重視
進入冬季,幾乎每次陡然降溫,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以及長時間在戶外工作的人群都十分危險。藕二祥表示,在嚴寒或強冷空氣影響和刺激下,血管會驟然收縮,這時候,長期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血管有大量脂類沉積與硬化斑塊,導致血液流通受阻,極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復發。此外,冬季排汗減少,喝水也較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收縮、斑塊破裂極易發生嚴重的心腦血管事件。冬季容易感冒,易患呼吸系統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等,都會使原有心腦血管疾病病情加重。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心腦血管病患者猝死的高峰期,又稱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魔鬼季”,氣溫每下降1攝氏度,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就會增加2%。專家提醒,如果突然出現顏面部、上下肢或單側肢體無力;言語障礙或理解力下降;單側或雙側視物模糊;頭暈,平衡調節障礙或行走困難;不明原因的頭痛等癥狀,就應提防腦卒中發生。如果反復胸悶、胸痛,發作加重,頻率增多,特別是夜間容易從睡夢中憋醒,服用麝香保心丸或硝酸甘油,但胸悶胸痛緩解的效果也不明顯,就要警惕急性心梗的發生,這兩種情況都要立即就醫。
如何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防寒保暖:冬季寒冷,特別是當寒潮襲來,氣溫驟降時,要注意及時添衣。另外,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人勿用冷水洗臉、洗衣,以免寒冷刺激導致血壓升高。
適當運動:心腦血管病患者要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等,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增強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但要注意運動不能太猛、太急、太劇烈。
心態平和:情緒激動是心腦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寬胸懷,不要讓情緒起伏太大。
飲食要清淡:冬季天氣干燥,適當飲水,晨起要保證一杯水。食物盡量多樣性,宜葷素搭配,少食油膩、高熱量、高脂、高膽固醇和高糖食品。
氣溫驟降這些疾病也會高發
氣溫驟降,除了心腦血管疾病,還有一些疾病高發,需要引起重視。
呼吸道疾病:氣溫下降,冷空氣刺激后氣道免疫力下降,功能受損,繼而氣道反應性增高,很容易引起咳嗽、胸悶甚至哮喘、呼吸困難等。因此氣溫驟降時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復或加重。
腸胃病:冬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復發的高峰期。因為低溫刺激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環,從而引發急性胃痙攣、胃潰瘍、胃腸炎等胃腸道疾病。
骨關節病:天氣變冷,不少人出現膝蓋酸痛、上下樓疼痛加重,甚至關節出現“嘎吱”響聲等癥狀,這是膝關節炎的典型癥狀。受涼受寒是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病誘因,正值降溫時節,注意膝關節保暖,不要讓膝部受寒。通訊員 孫茜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錢鳴)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