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進入立冬節氣,中醫認為,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民間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在寒氣籠罩的冬季,陰氣極盛,陽氣潛藏,此時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來年方能身體健康。每年到了立冬以后,中醫專家也紛紛進行自我保養,記者請江蘇省中醫院腎內科副主任、國家青年岐黃學者高坤主任中醫師談談立冬養生。
泡腳活經絡
高坤稱,足寒生百冷。“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起止點,與全身所有臟腑經絡均有密切關系,人體的五臟六俯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且分布著60多個穴位?!秲冉洝吩唬?ldquo;腎者,主蟄,主生精填髓,封藏之本,精之所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為元氣之根,精神之舍。”
睡前堅持用中藥泡腳,會產生不同的藥效,能刺激這些穴位,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內臟功能,疏通全身經絡,從而達到調整臟腑功能、增強體質、祛病驅邪、益氣化淤、滋補元氣、散寒除濕、宣痹止痛等功效。一般選擇木桶,中藥溫度38℃-43℃,不要超過45℃,每晚泡15-20分鐘。
早睡促養精
高坤介紹,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成年人一天要保證8小時睡眠時間,中午要午休,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復精力,養陰培氣,有益于冬季陽氣潛藏,陰津蓄積。晚間可揉搓足心涌泉穴,緩解疲勞、促進睡眠。
膏方不能少
立冬后,自然界將逐漸陰盛陽衰,氣溫降低,寒氣襲人,人體陽氣容易受到損傷,要注意保護陽氣。中醫認為,服用中藥膏方立冬開始最佳。膏方由貴重補品、一般補品、治療藥品、收膏品、藥膳品、健脾助運品等組成。辨證論治、因人制宜,兼顧治療疾病與養生保健。特別是體質虛弱、怕冷、睡眠不好,陰陽氣血不同程度虧損、亞健康狀態等。對一些雖然平時并無慢性疾病,但容易感冒、頭暈乏力、體力不支、精力不夠、難以入睡等緊張工作的人群,可以根據不同體質進行調理,君臣佐使,辨證開方,堅持早晚各一勺,用溫開水調服,持之以恒,可起到明顯效果。
怡心養陽氣
立冬養生要注意“藏”(藏陽、藏精、藏神)。高坤稱,冬日養生當重視陽氣的斂藏,無擾乎陽,無耗其精。
藏陽:冬天寒冷,寒與腎相應,易傷腎的陽氣。中醫主張“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意思就是說,冬天要早睡晚起,等太陽出來再起床以避陰采陽,中醫學極為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冬天黑得早,光照時間短,人體大腦松果體褪黑激素分泌增強,能影響情緒,光照可抑制此激素分泌,因此要多曬太陽,特別是背部。運動以靜態運動為主,可選擇打太極拳、八段錦、散步等,不適宜做劇烈運動,以微出汗為佳,避免大汗而使陽氣外泄。立冬運動要堅持,保暖是關鍵。
藏精:《黃帝內經》曰:“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就是說,冬天如果沒很好地養“藏”,春天就會缺乏物質基礎,造成免疫力低下,容易得病。勞作應適度,不宜過度身勞、心勞,不宜過度酒色,以免陽氣浮越、耗損腎精。保護住精血,以藏精于腎,以防來年患病。
藏神:冬天要內藏神氣,保持精神安靜,要想辦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動,要把神藏于內,不要暴露于外。要調攝不良情緒。對于郁結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方式發泄出來,以保持心態的平和。多吃養心安神之品,如大棗、桂圓肉、百合、蓮子、小米、米粥等。
食補助健康
立冬后,天氣寒冷,除了膏方進補,中醫認為冬季飲食以滋陰潛陽為主,遵循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則補之”等古訓。飲食上多吃滋陰潛陽、溫熱補腎之物,黑色入腎,多吃些黑米、黑芝麻、黑棗、烏雞等,還有板栗,健脾補腎。增加動物性食物,如瘦肉、蛋、禽、魚、奶,增強免疫力,保證足夠量的主食,除了米飯、面食等,多吃薯類,可以經常喝粥。少吃寒冷食物,可以嘗試藥膳進補,如平時煲湯加黃芪、山藥、銀耳、枸杞、紅棗、百合、海帶、羊肉、雞肉等。
(通訊員 馮瑤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錢鳴)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