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全球變暖為何寒潮這么多?專家:全球變暖更易出現極端寒潮天氣

            近來,雨雪大風降溫頻頻登場。11月29日6時,中央氣象臺再次發布寒潮預警。這是自今年10月以來,第四輪影響我國的大范圍寒潮天氣。

            “不是說全球變暖嗎,今年寒潮怎會如此之多?”有公眾疑惑。事實究竟如何呢?

            四輪寒潮 較同期偏多

            “國家氣候中心自1951年至2020年的逐月寒潮統計顯示,往年到11月底,寒潮平均發生次數為2次,今年已有4次,較同期來說確實是偏多的。”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說。

            暫且不算正在影響我國的新一輪寒潮,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今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已經經歷的三輪大范圍寒潮天氣過程,分別發生在10月14日至17日、11月4日至8日、11月20日至23日。

            周兵介紹,數據顯示,11月是寒潮發生最多的月份,其次為10月和3月。1990年11月曾出現過4輪寒潮,1979年和2011年的11月也經歷過3輪寒潮。

            為什么寒潮偏愛在季節轉換期出現呢?周兵表示,寒潮主要是依據降溫幅度來度量的,在冬季,由于基礎溫度相對較低,日最低氣溫在24小時內降溫幅度8℃還是不容易的,而季節轉換期的11月或3月,由于氣溫在下降趨勢或上升過程中,冷空氣疊加基礎溫度的起伏變動,相對容易滿足寒潮標準。

            全球變暖 更易出現極端寒潮天氣

            雖然今冬寒潮偏多,但從數據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影響我國的寒潮次數總體呈減少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減少趨勢并不是說近幾年肯定比以前少,也不是說以前每年寒潮都多,只是代表總體平均的一個趨勢。”周兵說。

            如1951年、1984年以及1985年影響我國的寒潮只有2次,而2009年就有8次,更進一步說明,寒潮減少是平均態,不能代表某年肯定多或少。

            “雖然總體寒潮次數減少了,但天氣氣候出現異常的幅度加大了,出現偏離平均態的振幅也越來越大,可能會出現北極冷空氣受到了更強的擾動,因此不排除某些地區某些時段出現更加極端的寒潮天氣。”周兵強調。

            周兵解釋,一般情況下,極地地區的冷空氣會受到地球西風帶的控制,被圈在靠近北極的地區。雖然也會經常向低緯度推進,但西風帶的控制性較強,好比一個羊圈,而冷空氣則是“羊群”,正常情況下冷空氣這群“羊”,大都會被西風帶這個“羊圈”圈在北極地區。

            但在全球變暖和極地放大效應的共同作用下,北極地區升溫更大,中高緯地區的溫度梯度減小,歐亞大陸上空的西風減弱,這導致西風帶這個“羊圈”不再像以前那么牢固,以前被圈在極地的冷空氣更容易突破西風帶向南一泄而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拉尼娜年,低緯度地區的海水變冷,特別是太平洋的中東部,經常會出現大面積的低溫海水,這樣一來地球北半球高低緯度的溫度梯度減小,原有的氣候系統平衡狀態被打破,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團不受約束,那么在較高的氣壓差別之下,就會以寒潮的形式迅速向低緯度推進了。

            因此,專家指出,全球變暖與寒潮并不矛盾,反而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更容易出現更加極端的寒潮天氣。此外,全球變暖也并不會導致所有地方的冬季都變暖。比如,在北半球一些地方,全球變暖反而使得冬季更冷了。

            明年一二月寒潮數量或進一步攀升

            此前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今冬預測消息稱,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勢力偏強,中東部地區氣溫總體以偏冷為主;同時預測今冬將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周兵表示,對歷史上15次拉尼娜事件統計結果表明,冬季到次年春季,拉尼娜年一般會出現19.1次冷空氣過程,其中有3.4次可達到寒潮等級。

            “目前,位于北極極地的冷渦中心位置有偏向東半球的傾向。因此,明年1至2月,寒潮發生數量還有可能進一步攀升。”周兵說。(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雨雪 大風 降溫 全球變暖 寒潮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