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菜肴在塵封百年甚至千年后被再度挖掘,端上餐桌。去年以來,廣州餐飲界掀起“復古潮”,不少知名餐飲相繼推出“復古宴”,有的菜肴源于古籍,有的菜肴源于老師傅間的口口相傳。復古宴席再現江湖,是否能引起當代消費者的關注?當年的風味,在今時今日能否再現輝煌?復古菜肴在烹飪技藝上要求頗高,當代技藝又如何與之接軌?“食在廣州”的新實踐,應當如何在傳承中演繹新高度?
失傳的粵菜回歸餐桌
百年前的菜肴是怎樣的味道?好奇心驅使著劉先生與朋友專程到惠食佳試味復古菜。記者采訪獲悉,這家米其林一星餐廳每隔一段時間會推出1-2道復古菜。復古菜又被稱為“古法菜”,是指餐飲經營者通過廣泛搜羅歷史文獻、挖掘菜品背后典故,還原出來的老菜單名菜。
去年11月,廣州酒家研發出一席懷舊粵菜,提煉出舊時粵菜高級肴饌“八大八小”筵席系列的精選菜式。記者獲悉,目前主題宴在部分門店中提前預約可吃上,而其中兩道經典名菜則在廣州酒家旗下所有餐飲門店中都可品試,一時間吸引了不少食客前往打卡。
去年12月,中國大酒店餐飲團隊攜手廣州博物館打造創新文旅項目,雙方共同從陸羽居、新華酒家、華南酒家等百年前本地名酒家的舊菜單、老菜譜中精心挑選菜品,集結黎永泰、梁燦然、林壤明和徐麗卿女士四位粵菜泰斗等餐飲界權威力量,通過搜羅歷史文獻、挖掘菜品典故、多次走訪名家、反復試驗研發品鑒等,打造出一席廣府名菜筵席,讓失傳的粵菜實現從文物記載到回歸餐桌。
復古菜重現要應時而變
昔日名菜肴是否能在口味上贏得當代消費者的認同?
“我們一共挖掘了200多個‘古法菜’,但并不是每個菜都合適放到現在的餐桌上,我們最終選擇了20余道比較契合當下口味的‘古法菜’進入菜單,并做出優化調整。” 中國大酒店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陳瑞明告訴記者。近日,中國大酒店與廣州博物館聯合打造的“粵宴中國·消失的名菜”宴席開始接受預訂,散點菜單也將在元旦后登場。
嘗試過多次古法菜的廣州食評家勞毅波說,古時菜肴大多口味偏重,高蛋白高脂肪重油重糖,比如豬網油是古法菜里時常用到的材料,用它和其他食材一起炸,能起到酥化的效果。“但是,出于對健康的考量,當代人未必能接受重油重甜。”
“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我們在復原菜肴的過程中,始終遵循著這些原則。”陳瑞明說,“粵宴中國·消失的名菜”中的金陵鴨芋角、西施蟹肉盒和錦鹵云吞等餐前冷葷基本還原了傳統做法,鴨芋角以燒鴨為餡,噴香惹味,蟹盒小巧精致,云吞酸甜可口。白汁昆侖斑則為適應當今市場需求的改良創新之作。
技能傳承是復古菜的使命
勞毅波分析,當前粵菜有3個發展方向,一是菜式適應市場新變化,融合多地域風味比如川菜、湘菜風味。最顯見的就是在冷盤中用到麻辣風味食材;二是粵菜西做,西餐、日料的元素被大量應用到粵菜中,從食材、味道到擺盤;三是對傳統粵菜進行梳理和沉淀,最終沉淀下來的是粵菜烹飪技能,這也正是復古菜的真義所在。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現代生活方式講究效率快捷,粵菜烹飪技藝也因此漸趨于實用化,當日風行一時復雜的部分粵菜技藝,如今在飲食市場上基本無人得見,僅成為行尊和“老饕”口中的掌故和傳說。“我們正著力從歷史文物中打撈業已消失或罕見的傳統粵菜工藝。”陳瑞明舉了不少復古菜的例子,如古法脆皮糯米雞,源自百年前粵菜師傅手藝,制作中有整雞的“起皮”環節,薄如蟬翼的雞皮要保證完好無損,最考驗廚師刀功;充滿詩情畫意的“綠柳垂絲”百年前曾盛極一時,其采用成年大甲魚最外一圈的裙邊,與拆骨甲魚肉一同起絲,同樣體現刀功的精湛;鷓鴣粥雖名為粥,實則內無粒米,全以鷓鴣拆骨取肉成蓉,與淮山蓉、燕窩等同煮,是粵式“功夫菜”的代表之一。
復古菜可循序漸進入大眾生活
記者發現,復古菜目前主要由大型餐飲企業提供。紅餐品牌研究院執行院長樊寧認為,復古菜的研發和推行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這就帶來了執行門檻。
記者觀察到,復古菜基本都是手工菜,一道復古菜的制作時間往往是普通菜肴的2-3倍,成本的疊加必然帶來價格居高不下。記者了解到,中國大酒店的復古菜肴均價在百元以上。樊寧建議,“古法餐飲”這個概念,目前還不適合走性價比路線,可由消費能力較高的關鍵消費者先體驗,并給出評價,再普及大眾,對餐企來說可能是較好的選擇。從另一角度來說,復古菜給了消費者新奇體驗,也順應了國潮的審美趨勢。
勞毅波認為,不妨將復古菜宴席中的菜肴打散進入中餐散點菜單中,此外,挖掘一些相對平民化的古法菜比如片兒面等,能讓大眾有階段性地、循序漸進地接觸古法菜。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