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互聯網 > 正文

            互聯網平臺轟轟烈烈搶紅包大戰變成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

            互聯網平臺“紅包營銷”本質上是商業行為,不能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如果平臺宣傳的紅包金額很大,實際發放的金額不大甚至小了很多,就可能涉嫌以夸大內容收割公眾關注度、信任力和流量。互聯網平臺亟待端正營銷理念,拿出足夠的誠意和善意,進一步細化、優化搶紅包活動規則,以實際的投入和公平的分享贏得用戶的認同與支持。

            今年春節,各大互聯網公司紛紛推出搶紅包活動,一些公司甚至打出高達“20億”現金紅包的營銷廣告,意在吸引新用戶注冊,提高用戶活躍度。據媒體實測,今年互聯網公司發放的紅包大多有提現門檻,一些要滿5元才能提現,若想湊滿需要花費不少精力。

            “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后分了一塊五”,這是很多用戶搶紅包的感言,現實與夢想的差距實在太大了。人們最初都是被平臺動輒數億元、數十億元的現金紅包吸引,以為按照平臺的游戲規則,自己能夠分到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大紅包,參與熱情高漲。不料活動結果如此不堪,費了這么大勁,居然只有幾塊、十幾塊錢紅包,有的用戶最終才分了幾毛錢,連流量費都不夠,令不少參與者大失所望。

            平臺發起搶紅包活動,本意是為了導流促銷,利用紅包的春節效應,聚集龐大人氣,實現銷售增長,屬于互聯網營銷模式。按照廣告促銷規律,當然是在花同等費用條件下,覆蓋面越廣、受眾越多廣告效果越好,但實際情況是,參與搶紅包活動的人數越多,關注度也越高,營銷效果越好,單個紅包的金額反而小了。這就與用戶的意愿相悖,轟轟烈烈搶紅包大戰的結果,變成了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

            進而言之,不僅是紅包金額過小,未達到用戶的心理預期,平臺還對紅包提現設置了較高的門檻。多家平臺規定,1元以下不能提現,必須湊滿一定的金額,才能順利提現,比如滿5元、20元等。這個提現額度看似不大,但考慮到不少紅包金額只有幾毛錢或幾塊錢,實際上門檻就變得很高,要想湊夠金額,達到提現標準并不容易。

            不僅如此,部分平臺還對紅包提現設置了時限,超過限定時間仍未能湊夠提現金額,就會失去提現資格,紅包就要退還給平臺。在紅包提現過期作廢等限制下,很多網友覺得提現太麻煩,或者紅包小得壓根兒沒法取出來,有意無意之間只能放棄。由此一來,平臺動輒宣稱發數億元、幾十億元紅包,但在各種限制下,相當數額紅包并未到達用戶手里,最終平臺實際發出了多少紅包,只有平臺自己心里最清楚。

            平臺搶紅包是春節期間最熱門的促銷活動之一,具有參與者眾多、轉換率高、廣告性價比高的特點。然而從實際情況看,一些平臺的搶紅包活動更像一種促銷噱頭,雷聲大雨點小,平臺人為設定的限制太多太復雜,導致用戶投入的精力過多,收益卻很有限,讓用戶覺得太不值當。這類活動會過度透支用戶的參與熱情,令搶紅包活動的吸引力下降,如果參與的用戶越來越少,搶紅包活動恐怕也將走向末路。

            互聯網平臺“紅包營銷”本質上是商業行為,應當遵守誠信原則,不能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如果企業宣傳的紅包金額很大,實際發放的金額不大甚至小了很多,就可能涉嫌以夸大內容收割公眾關注度、信任力和流量,甚至有誤導宣傳之嫌。

            從財務角度看,預算和決算是兩碼事,決算數據和預算數據往往不一致,為接受公眾監督,各級政府部門既曬預算又曬決算,互聯網平臺有必要借鑒政府部門的做法,針對幾十億、上百億元的“春節紅包大項目”,在曬出“預算”數據后,也應在合適的時間節點曬出“決算”數據,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讓公眾對平臺發紅包預算、決算等有全面的了解。

            總之,互聯網平臺亟待端正營銷理念,拿出足夠的誠意和善意,進一步細化、優化搶紅包活動規則,以實際的投入和公平的分享贏得用戶的認同與支持。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互聯網平臺 紅包 大戰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