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區域經濟 > 正文

            安徽:保持“進”的態勢 讓經濟“活起來”

            推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有基礎,推動深化改革、內陸開放有闖勁,實施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有優勢。近年來,安徽高質量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今年以來,經受住了疫情考驗后的安徽,既管控優先、讓社會“靜下來”,又推進有序復蘇、讓經濟“活起來”。守住“保”的底線,筑牢“穩”的基礎,保持“進”的態勢,安徽,正以“黑馬”的姿態加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行列。

            關鍵詞: 消費提振 創新驅動 脫貧攻堅 民生至上 統籌推進

            1.以強大新動能筑牢經濟基本盤

            從“傻子瓜子”到“三只松鼠”,蕪湖市見證了中國個私經濟的發展,也誕生了中國堅果電商第一家。三只松鼠今年一季度營收近36億元,同比增長19%,目前正在向數字化供應鏈平臺轉型,“草根小松鼠”正在變身為“云上大企業”。

            面對疫情沖擊,安徽在做好疫情防控市場保供的同時,大力實施消費提振行動,有序推動各類商貿流通企業和市場復工復產、復商復市,促進生活服務業正常經營,著力保企業、保就業、保民生。

            舉辦“皖美好車云端GO”2020安徽汽車云展消費活動,成交金額9.4億元;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皖美好物云端購”活動,近千種皖貨精品走向全國市場……今年以來,安徽省大力發展線下線上融合的消費方式,加快推進網絡購物、綠色消費、智能消費等新業態發展,不斷釋放新動能。

            “在各種促消費政策的助推下,前期受疫情抑制的消費潛力逐步釋放,市場銷售快速恢復。4月份全省限上消費品零售額422.5億元,同比增長10%。”安徽省發改委綜合處處長陶宗華介紹說。

            自動口罩機以每分鐘500片的速度飛速運轉,安徽長信安昌健康醫療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派繁忙生產景象。“我們是在今年疫情防控最關鍵的時候成立的,政府有關部門全程跟蹤協調服務,特事特辦、快審快批,從項目立項到開工投產,僅用了148個小時。”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經理董海濱告訴記者。

            148個小時把藍圖變成現實,這得益于銅陵經開區良好的營商環境。“我們牢固樹立‘店小二’精神,竭誠為各級各類入駐企業服務,在全省率先試點工業項目‘承諾即開工’,招商引資項目落地轉化率大幅提升。”銅陵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何勝定說,政府各相關部門變“先批后建”為“先建后驗”,同步實施全程跟蹤服務、項目竣工后進行聯合驗收監督與發證、企業不達標不投產的審批制度。這一舉措解決了工業項目審批存在的審批事項多、耗時長、落地難等突出問題,提高了審批效率,促進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見效。

            面對境外疫情對外貿的沖擊,安徽省出臺多項支持政策,助力企業穩客戶、穩訂單、穩市場。前5個月,安徽外貿實現進出口284.1億美元、增長4.2%。

            2.“四帶一自”,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

            淮河兩岸,沃野千里,一片金黃。大型收割機正在麥浪中前行,安徽4300萬畝小麥顆粒歸倉。

            這是一季非同尋常的小麥:從種到收的200多天里,它經歷了干旱、暖冬、新冠肺炎疫情、病蟲害等一系列風險挑戰。但安徽及時精準地打出“組合拳”,特別是今年小麥拔節孕穗的關鍵時期,小麥主產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學田管不松動,穩住了農業基本盤,為夏糧的“十七連豐”提供了重要保障。

            比麥收更早更激動人心的收獲是:4月29日,安徽31個貧困縣實現全部脫貧摘帽,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4年前,余靜從金寨縣中醫院被選派到偏遠的花石鄉大灣村,擔任第一書記、扶貧隊長。大灣村曾是金寨縣71個重點貧困村之一,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242戶707人,貧困發生率一度超過20%。如今,通過探索走出一條“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的特色脫貧之路,原本不為外人知曉的大灣村,一度成為“網紅村”,從貧困村順利出列。

            這樣的生動事例,在安徽各地的脫貧攻堅戰場上隨處可見。發展產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每一個貧困戶脫貧、貧困村出列、貧困縣摘帽都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場需要拼搏的硬仗。

            全椒縣馬廠鎮三合村是一個林業大村,全村耕地面積2000多畝,山林面積近萬畝。怎樣依靠綠水青山走出一條致富路?2016年,村里通過“一村一品”到村項目種上了食用竹筍和苗木花卉等,當年村集體收入就達到12.8萬元,成功出列縣級貧困村。

            2019年底,安徽實施“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的村達52.8%、參改農戶戶均增收1100元。各地大力培育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發展帶貧新型經營主體已達4.3萬個。“貧困戶參與就業培訓和產業入股等形式,密切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個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了貧困群眾造血能力。”安徽省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周勇介紹說。

            安徽在全國率先探索“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即各類園區帶動、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帶動、能人大戶(家庭農場)帶動、貧困戶自主調整種養結構發展產業,走出了在就業扶貧過程中通過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組織外出打工就業和提供公益性崗位來提高就業覆蓋面的“三業一崗”新路子。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2019年以來,安徽省脫貧攻堅工作精準發力,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把大別山等革命老區作為首位重點,把皖北地區、沿淮行蓄洪區等深度貧困地區作為重中之重,2019年省級新增5.2億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全部用于貧困革命老區縣和深度貧困地區。

            3.交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皖美”答卷

            江水滔滔。6月9日,坐落在長江邊上的馬鞍山華菱星馬公司的重型卡車總裝車間內,5到6分鐘,一臺車總裝生產下線。“四五月份,我們已經把前面一季度欠產的訂單全部拉回來了,1到5月份,生產比去年同期增長20%。”安徽華菱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永昌告訴記者。

            來自安徽省發改委的數據表明,5月,安徽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向好態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分別增長7.8%、12%,同比分別提高0.8、3.9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7.1%、8%。

            左鳳英是潁上縣關屯鄉凌圩村人,和丈夫在南通打工多年。一場疫情打亂了他們今年外出打工的計劃。

            2月18日,凌圩村一家扶貧車間正式復工。在鄰居介紹下,左鳳英成了車間一名工人。一個月后,拿到3190元工資的她趕緊給孩子買了一斤豬肉。

            當前,安徽957個就業扶貧車間復工復產率100%,吸納就業人口30545人,其中貧困人口11109人,帶貧率36.37%。扶貧車間讓貧困戶端起了穩就業的“飯碗”。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穩就業任務十分艱巨繁重。為此,安徽出臺《穩就業工作方案》,援企、穩崗、擴就業、保民生并舉,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安徽省突出“一把手”抓落實,完善五級書記抓疫情防控的組織領導體系。先后組織8批1362名醫療隊員,160余名公安、民政、司法等系統人員馳援湖北。從2月7日起,對確診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一律實行定點隔離;對發現并納入醫學觀察的所有確診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全部進行核酸檢測初篩;對所有村組、小區一律實行封閉式管理。把重癥和危重癥患者集中到省級基地救治。組織實施3批15個應急科研攻關項目,中國科大“托珠單抗”治療方案,被列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向全國推廣。

            3月8日,全省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安徽在疫情較重的省份中率先“清零”,確診患者臨床治愈率高達99.4%,居全國前列。

            疫情過后,復工就是穩就業,復產就是穩經濟。安徽省精準穩妥推進復工復產,深入開展送新發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創新項目、送生產要素、服務實體經濟的“四送一服”專項行動,聚焦重點園區、重點工程、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具備基本條件的中小微企業,著力解決好防疫物資、資金、設備、關鍵原輔料和零部件穩供等問題,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安徽 經濟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