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日的13.3%至8月1日的78%,這是今年武漢餐飲機構堂食恢復的比例。從客流“斷崖式”下滑,到找回城市“煙火氣”,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武漢餐飲業的“洗牌”。
武漢餐飲業艱難回暖
中國烹飪協會近期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餐飲行業復工復業情況報告》顯示,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14609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32.8%。根據武漢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上半年武漢餐飲收入93.38億元,下降73.7%。
數據背后,是武漢餐飲界遭遇史無前例的“寒冬”之后的艱難回暖之路。
武漢“解封”后,深受當地人喜愛的“九毛九西北菜”宣布關閉在武漢所有門店,開了23年的川菜館“金色霧都”也沒有等到“重啟”。對于大多數餐飲品牌來說,“活下去”成為首要任務。
8月13日中午,位于武漢東湖高新區關東街的“重慶酒家”坐滿了人。這家深藏于小巷的小館,是重慶人張義紅和老公15年前開的。2019年底,張義紅一家回老家過年,不曾想再次回到武漢已是半年之后。
“開門營業就必須考慮支出,食材采購、人員工資、房租都需要現金投入。”張義紅說,恢復營業后,她減掉了一半員工,營業面積也只有原先的二分之一,因為做的多是熟客生意,客流量在慢慢回升。“只要能開下去,就還有希望。”她說。
“從配合關店,到加入保供,再到恢復外賣,直至開放堂食,武漢餐飲業的復蘇走過了一段艱難的過程。”據武漢市餐飲協會會長劉國梁介紹,團購、外賣和自提成為銷售的新常態。
武漢小藍鯨酒店雜技廳店店長黃維偉說,目前門店營業額恢復至疫情前的70%左右,武漢全民核酸檢測結果的公布帶來了轉機,其中端午節當天,該門店客流量達到最高峰。
轉換思路向前發展
在各級政府相繼出臺支持和引導政策,激活消費的同時,一些餐飲企業也開始轉換思路,部分星級酒店“放下身段”賣早點、擺燒烤攤,吸引消費者。
武漢洪山賓館餐飲部負責人鄢東俊表示,對于五星級酒店來說,賣早餐、做宵夜的收入其實是杯水車薪,但是讓員工動起來,讓酒店保持經營狀態,能很好地提振士氣。
近期,湖北省A級旅游景區免費對外開放,也拉動了周邊餐飲消費。今年5月1日,“漢味小吃第一巷”戶部巷重新開街,街上經營了幾十年的“石太婆熱干面”一度一天只能賣出幾碗面。
該店第三代傳人湯女士告訴記者,隨著黃鶴樓等景區的免費開放,戶部巷逐漸找回人氣,只要店還在,就一定會堅守下去。
劉國梁認為,后疫情時代武漢餐飲界要增加經營項目、減少運營成本,以渡過眼前難關,留住“青山”,保住企業主體,才有可能向前發展。
他介紹說,目前武漢市餐飲協會已著手聯合全國餐飲企業,打造行業共享平臺,從食材采購、貨品分銷,到外賣銷售,形成線上全產業鏈。
對于湖北餐飲業如何盡快地走出困境,湖北經濟學院楚菜研究院名譽院長盧永良指出,飲業界需要適應市場新變化和新需求,加強楚菜菜品傳承與創新,探索多樣化經營模式和銷售手段。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武漢餐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