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指標。而省會城市作為所在省域的高教中心、科創產業發展中心,其擁有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更能說明區域經濟的創新實力。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24個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烏魯木齊、銀川和西寧數據不詳,暫未納入統計)2019年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后發現,當前一線城市廣州在省會城市中遙遙領先,高新技術企業已經超過1萬家,杭州、南京位居第二、三位。總體來看,中西部地區省會城市高新企業數量占全省的比重普遍高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廣州遙遙領先
盡管近年來廣州GDP總量逐漸從第三降至第五,在互聯網產業發展上也不如北上深和杭州,但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方面,廣州在各省會城市中仍遙遙領先。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10月29日通報稱,該市自2015年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四年間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了六倍多。廣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從2015年的1919家增長到2019年的12099家,實現連續四年快速增長。
目前,廣州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穩居內地城市第四名;在省會城市中,廣州是位居第二的杭州的兩倍多。
據初步統計,廣州地區年營業收入達100億元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8家增長到2019年的17家,增長了112.5%;年營業收入達10億元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93家增長到2019年的226家,增長了143%。
盡管數量很多,但廣州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廣州缺乏類似華為這樣的科技龍頭企業,而龍頭企業所占的研發比重很大,對上下游的拉動作用也很大。
以互聯網產業為例,日前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了“2020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榜單”,廣州有7家,位居第三,同期深圳為6家,杭州為4家。雖然廣州在數量上超過深杭,但是深圳有騰訊,杭州有阿里,一家企業就頂得上廣州多家企業之和。
從空間布局上看,廣州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分布在黃埔和天河,這也帶動了廣州的城市發展不斷向東延伸,今年以來,黃埔、天河房價領漲全廣州。
南京超越武漢成都
廣州之后,杭州以5528家位居第二。近年來,杭州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但當前杭州的新興產業過度注重模式創新,在科技研發經費投入方面,與北上深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
南京的表現同樣十分亮眼。南京整體的科教實力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國第三,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南京并沒有很好地打通高端生產要素和現代產業發展之間的環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南京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1850家,與中西部的武漢(2827家)、成都(2473家)都有不小的距離。
不過,南京近年來聚力“創新名城”建設,2017年到2019年,南京GDP總量從1.17萬億元升至1.4萬億元,增速居全省和東部萬億級GDP城市首位;高新技術企業數從1844家增至4680家,超過了武漢和成都這兩座中西部科創大市,位居省會城市第三位,預計今年底將超6000家。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柳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南京從2017年開始推動“創新名城”建設,主要目標是將豐富的科教資源轉化為產業創新優勢,重要舉措包括深入實施“兩落地一融合”工程,即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這一戰略的導向是大力孵化和扶持科技企業,在考核目標上也側重于這一點。
雖然被南京超過,但武漢和成都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在中西部仍處于領先位置,目前都超過了4000家,且兩市的高新區都匯集了一批上市公司。比如,武漢東湖高新區集聚了烽火通信、華工科技等數十家上市公司,是我國上市公司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武漢和成都之外,中西部的幾個強省會表現也十分亮眼。尤其是作為五個高教重鎮之一的西安,去年國高企數量達到了3673家。
相比之下,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的省會濟南,以及中西部第一經濟大省河南的省會鄭州,雖然也超過了2000家,但與同類型城市相比,還是存在明顯不足。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耿明齋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鄭州缺少高水平的集聚創新人才的平臺,沒有好大學、大院大所,所以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總量和層次都不夠。而沒有創新型成果就地產業化的發展和支撐,整個河南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就存在一大短板。
鄭州市教育局近日答復該市政協委員提案時指出,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承載著引領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和服務全國發展大局的重大使命,但高等教育發展狀況不容樂觀。
“截至2019年底,鄭州駐地高校共有67所,但本科僅為26所(公辦16所),只有鄭州大學一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其余40余所均為高職高專院校。2019年,鄭州市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1.1萬人,博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僅為982人,遠低于武漢、南京、西安等周邊省會及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高層次人才培養數量嚴重不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支撐能力和貢獻度明顯不足。”鄭州市教育局指出。
省會占比:西安最高 南京最低
從各省會城市高新企業數量占所在省份的比重來看,所統計的省會城市中,有10個城市的這一比值超過了50%,除海口之外,其余城市均來自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最高的西安這一比值達84%。此外,長春、成都、海口超過70%,昆明、哈爾濱、太原、貴陽超過60%,武漢和蘭州超過50%。
作為我國五大高教中心之一,西安擁有西安交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一批名校,科教實力十分雄厚。西安的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投入在整個陜西的比重都特別高。
陜西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研發經費排名前五位的是西安、寶雞、漢中、延安和渭南,分別為481.76億元、25.28億元、16.41億元、15.69億元和12.97億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別為82.4%、4.3%、2.8%、2.7%和2.2%。
此外,有5個城市這一比例低于30%,分別為南昌、廣州、石家莊、濟南和南京。除南昌外,其余均來自東部沿海地區。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相比沿海地區,中西部省會城市的首位度高,這種首位度不僅體現在GDP方面,也包括在科教文化資源等方面的首位度,比如陜西省的大學主要集中在西安,四川的大學主要在成都。但東部沿海地區就明顯不同,比如福建最好的大學在廈門,廈門高新企業數量也超過了福州;江蘇的南京高教實力很強,但蘇州的科教資源也不少。
也就是說,在中西部地區,省會城市是所在省份的單級核心城市,集中了全省最好的教育、醫療、產業、資金等各種資源,而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往往有雙中心乃至多中心,一些非省會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甚至超過了省會城市。
與此同時,在長三角、珠三角這兩大城市群,龍頭城市的高新技術和科創資源對周邊的溢出效應十分明顯。比如在上海的帶動下,蘇州的高新產業快速發展,高企數量大幅領先省會南京。
作者:林小昭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高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