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近期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展望》預計,全球經濟在2021年將實現4%的增長,低于去年6月時預測的4.2%,而中國經濟將增長7.9%,比去年6月時的預測上調了1個百分點。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近日透露,2020年中國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年經濟總量將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增長2%左右,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將由去年的16.3%上升到17.5%左右。
“中國現在有多大?”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在其跨年演講上以“長大以后”為題談到,中國以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全世界53%的鋼鐵,57%的水泥,71%的彩電,76%的光伏板,78%的空調,86%的微波爐,88%的手機,90%的電腦。“這么大的體量,確實很難讓別人再用40年前的眼光來看我們。”
放眼全球或是聚焦自身,中國經濟體量都在不斷提升,“長大之后”的中國發展該怎么辦?
向著遠景目標奮進。中國官方提出,展望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這也對經濟增速劃定了大致范圍。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預測,中國未來15年整體增長106%。具體而言,“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速的潛力大概是每年5.8%左右,2026年到2030年大概是每年5%左右,2031年到2035年大概是每年4%左右。
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帆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會繼續趨于平緩。從周期看,過去幾年中國一直處在一個橫盤整理的階段,既要保持增速穩定,又要化解原來積累的風險,從趨勢看,中國經濟正在從制造業為主轉向服務業為主,隨著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占比越來越高,經濟的潛在增長速度也會慢慢降低。
“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里,經濟轉型是影響中國經濟的最重要的慢變量,同時也是許多問題背后的底層邏輯。”何帆說。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認為,未來幾年,中國會遇到一個重大的挑戰——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在未來幾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時保持經濟的可持續性,是中國政策設計、政策體制改革以及各項措施要考慮的重點。
在他看來,未來五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國的目標。中國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有強大、有活力的微觀經濟主體。因而,企業發展好是前提,只有企業發展了,才會帶動消費,才有預期,才有安全感。
發力科技自立自強。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王宏廣表示,為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夯實中國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要做許多工作,其中就包括建設科技強國。“我們力爭經過30年左右的努力,提高創新質量,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支撐經濟強國建設。”
羅振宇直言,科技創新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實實在在的任務。如今自主創新已經成為中國共識,這意味著無數個新的機會窗口已經打開。
“越了解中國創新的現狀,我們就越知道,中國創新的水位是在不斷抬升的,我們就越沒有那么恐慌。”羅振宇說,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科技雖有短板,但沒有缺環。幾乎所有的被“卡脖子”的領域,中國都有國產替代企業,再加上龐大的科研經費投入和全民自下而上的創新熱情,長大以后的中國創新能夠把卡脖子清單,轉化為機會清單。
正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所言,面對未來新的30年,中國需要講好三個故事,一是科學技術人工創新,二是規則規章管理標準現代化,三是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與全球高端產業對接。(記者 夏賓)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