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中外科學家利用嫦娥四號中性原子探測儀(ASAN)的最新研究發現,月面能量低于1/10入射太陽風離子能量時,月面的中性原子通量明顯高于以往遙感觀測結果,從而使科學家距離揭示太陽風與月表相互作用的規律更進一步。
這項研究發現是基于嫦娥四號中性原子探測儀的探測數據,也是人類首次在月表開展中性原子參數的就位探測。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環境探測重點實驗室張愛兵研究員聯合瑞典空間物理所馬丁·威瑟(Martin Wieser)博士以及中外多家科研機構研究人員組成的合作團隊,利用嫦娥四號中性原子探測儀前6月晝的探測數據共同完成,研究成果論文已在專業學術期刊《行星與空間科學》發表。
中性原子探測儀(ASAN)在嫦娥四號巡視器上情況??蒲袌F隊 供圖
張愛兵介紹,月球沒有稠密的大氣和全球范圍的磁場,絕大部分太陽風離子可以直接打到月表,被月表散射或對月表物質濺射而形成能量中性原子。月表中性原子的參數特征對于研究太陽風與月表的微觀相互作用、月表濺射在月球逃逸層形成和維持中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嫦娥四號中性原子探測儀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分析認為,相對于以往對太陽風與月面相互作用開展的是遙感、遠距離大面積平均值的探測,其結果反映的是宏觀尺度特性,這次通過嫦娥四號中性原子探測儀開展的是就位、月表局部區域的探測,其結果反映的是1米尺度微觀特性,這為太陽風與月表的微觀相互作用機理研究給出了新的尺度和方向。
據了解,中性原子探測儀是嫦娥四號巡視器上的國際載荷,由瑞典空間物理所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研制,馬丁·威瑟、張愛兵分別擔任瑞、中首席專家。嫦娥四號中性原子探測儀的成功合作,推動中國與瑞典的空間科研機構合作進一步深入,也為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有效開展國際合作開創新局面。(記者 孫自法)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