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3日從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師范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科院”)獲悉,近20年監測調查顯示,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量呈逐年增長趨勢。
青海是中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態產品輸出供給地,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地217處,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5%左右。既是“三江之源”,也是哺育河西走廊的三大內陸河發源地,濕地總面積814.36萬公頃,居中國首位,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
據青海師范大學校長、高科院院長兼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史培軍介紹,高科院申報了《青海生態環境價值評估及大生態產業發展綜合研究》重大科技專項,旨在以最新的觀測數據、專業評估和科學計算方式、優化模型來研究推進青海生態文明建設。
該項目組基于野外觀測、遙感等對地觀測數據,精確測量了青海省生態系統中水、土、氣、生等自然資源要素的動態變化特征,建立了更為齊全的生態系統服務測量指標體系。結果表明,各種形態的水在現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中占主導地位,前人的成果低估了青海省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及其在中國的地位。
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8年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量為每年3.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水資源量(含土壤水、凍土中的水、地表水、地下水等)近每年1.0萬億立方米,價值達每年2.2萬億元;2018年青海省與水相關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達3.2萬億元,占全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76.3%。2000年至2018年青海省生態系統區域外溢出的水資源達每年670多億立方米,價值達每年0.2萬億元。
“青海省作為亞洲水塔的地位非常突出,對保障中下游水資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多項數據顯示,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總量呈逐年增長趨勢。”史培軍說,此次測量的最新青海省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已有測算結果的3.05至12.09倍,達4.1萬億元;土壤碳(含凍土)和生物碳儲量價值達32.2萬億元,生態價值合計約為36.2萬億元。由此可見,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名副其實,亦是中國生態服務價值最大的省份之一。
史培軍表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的影響因素,近年來降水增加、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的實施以及減少碳排放行動等,是青海省生態價值提高的主要影響因素。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使植被-土壤-水文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其引起的生態效應及生態價值變化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孫睿 曹昱源)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