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服務一件事、社會治理一類事、政府運行一項事“三清單”改革和數字政府統一入口建設為抓手,江蘇正著力推進業務協同和數據賦能,加快形成面向政務人員、企業、群眾的整體型數字政府。今年以來,江蘇數字經濟呈現規模增長迅速、創新融合驅動加快、新業態不斷涌現的良好發展態勢。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江蘇數字經濟規模超4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
轉型加快提質增效 江蘇各地搶抓戰略先機
走進蘇州昆山滬光汽車線束智能生產車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塊電子顯示屏,生產線的產量、良品率、開機狀態等信息一目了然。企業線束生產的各項工序早已實現自動化,近年來,通過5G等技術的應用,企業生產制造設備的數據實現實時集采,向智能化轉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昆山滬光汽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監周曄說:“通過智能化改造,我們整個人員降低了50%以上,我們的質量也有了很大提高,效率得到穩定提升。”
數字經濟是引領未來的新經濟形態,江蘇各地積極搶抓戰略先機。南京積極打造數字經濟名城,爭創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其中,玄武區通過推進地標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技術研發應用和融合創新,在新零售、數字金融、數字健康等領域率先突破,成為南京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無錫出臺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示范城市;蘇州今年啟動實施169個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力爭到2023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6000億。
南京玄武區發改委主任吳恒說:“我們將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打造具有全國輻射力和區域示范性的數字經濟發展新區域。”
蘇州市發改委高技處處長徐鳴濤說:“我們將以項目為抓手,讓數字化成為蘇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最鮮明的標識最強勁的動力。”
數字經濟規模超4萬億元
加快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
去年,江蘇麗莎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打算在鎮江新區開個新廠,用于生產精密數控機床,9月27日土地掛牌公告,11月11日便取得了一系列相關證書,45天實現了項目開工。
“拿地即開工”的行政審批模式,是江蘇公共服務一件事通辦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氛圍下做出的創新舉措之一。
在鎮江新區行政審批局的辦事大廳,記者看到,現場辦事的人并不太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登錄江蘇省政務服務網的鎮江旗艦店,進入工程項目審批板塊即可進行項目材料的提交,項目備案信息、前置審批證件均可進行自動信息采集和調取。
行政審批的加速離不開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在江蘇省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大數據管理中心的推動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平臺和江蘇省投資項目在線監管平臺、江蘇省住建廳誠信與監管一體化平臺、江蘇省政務服務網實現了數據共享,企業只要一個端口進入即可實現56個審批事項的“一網申報”,審批材料可以自動抓取,審批部門協同辦理,極大方便了企業。
通過出臺《深入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意見》,全力打造數字設施升級、數字創新引領、數字產業融合等六大工程,促進大數據發展等一系列政策舉措,江蘇加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最新數據顯示,江蘇數字經濟規模超4萬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40%,位居全國第二位,其中產業數字化規模超過2萬億元,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
今年一季度,江蘇限上批發零售業網絡銷售額544.7億元,同比增長42.2%;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79.7%、48.2%、50%;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1.4%,保持快增態勢,數字經濟正逐漸成為江蘇省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戰略中心副主任何雨說:“我們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為數字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數字紅利,接下來江蘇要緊緊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變革的機遇,發揮我們數據資源豐富物聯網發展和應用場景多元的優勢,使數字經濟成為暢通雙循環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能。”
宗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