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幾個月,我們要把整個城市變成一個“大海綿”,盡可能多地把天賜之水留下來。
城市海綿化,是北京近些年城市改造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其中一個主要方面就是收集、存蓄雨水,然后將它轉化為生活用雜水,并且能循環使用。最近兩個小區新完成的海綿化改造,就最大可能地體現出了這種“海綿”精神——多收集、凈化后緩用、反復循環。
透水鋪裝“喝”得快 雨水不再出小區
午后,剛剛交付使用的通州區紫運南里二區里,居民們出出進進忙著裝修。大門入口處,此前栽下的月季已然盛放,各處繁茂植被顯現出勃勃生機。
走在小區人行步道上,小灰磚提供了微彈腳感。更奇妙的是,哪怕直接倒上半瓶礦泉水,細流也不會“竄”到四面八方,而是原地被磚面牢牢吸住,片刻便會下滲無蹤。
通州區海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人行步道使用了透水鋪裝方式,是使用最廣的海綿化手段之一。從剖面去看,透水鋪裝自上而下一般包括透水磚、30毫米厚細顆粒無砂透水混凝土、100毫米厚粗顆粒透水混凝土、150毫米厚級配碎石在內的多層結構。這種“孔隙感”使得它相較普通不透水路面滲水速度更快,一定程度降雨量內不會形成徑流。
如果降雨量較大,透水鋪裝一時來不及“喝”掉,就需要“生物滯留池”來保駕護航。它往往作為海綿系統中另一重要元素,與透水鋪裝形影相隨。
紫運南里二區中心位置,一大片高低錯落的植株在微風中搖曳生姿。細看綠地邊緣,比緊鄰的人行步道要矮上一截,方便路面徑流向低流入,這便是小區的“生物滯留池”了,它還有個更生動好聽的名字“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同樣采用多層結構,最上層是種植土,然后是細沙、礫石,礫石層內置有滲管。此外,雨水花園內地形較高處還設有溢流井,只有雨量過大,超出綠地蓄水能力,水才會“漫”到井沿高度,流入市政管網。
記者發現,不少樓房外墻壁上,均裝有供雨水流下的管道,出口處用一個簸箕形狀的小裝置來承接,稱之為“消能池”??梢员M量消掉雨水的動能,減少迸濺,令其緩緩流入樓前綠地。種種裝置共同發力,小區猶如一塊“海綿”,得以最大限度吸收、儲存雨水。
自2016年4月成為第二批全國海綿城市試點,通州區海綿城市改造工作已走過5年時光。“在19.36平方公里的試點區與新建項目區,總計120余處區域擁有了各式各樣的‘海綿’元素。”通州區海綿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試點區的雨水控制量占到總降雨量7成以上。”
由此,哪怕在多雨汛期,也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目標,徹底改變以往下點兒雨,人們出行就得繞著走、跳著走,甚至趟著走的窘況。此外,更明顯的效果體現在工作效率方面。“海綿城市建設前,只要下雨,都得趕緊回單位做好防汛準備。積水風險點位,還要派人值守,各種突發搶險任務也多。海綿化改造后,雨水能夠直接就地消納,外排壓力大緩解了很多。”
綠地下建調蓄池 雨水不再是負擔
在海淀區的很多小區,海綿化改造更進一步,在減少小區雨水外排的同時,還通過建調蓄池的方式,把雨水收集起來,以備它用,雨水不僅不需要排到市政管網,也不會是引起小區內積水問題。
青棠灣小區位于海淀西北旺地區。海淀區水務局進行了海綿化系統升級改造,建立了完備的雨水收集調蓄利用系統。工程將每棟樓的高層雨落管都深入到單元樓下臺階中,進而引導進入小區綠地植草溝,樓頂屋面雨水不再散排到單元門口;同時在每個單元門口設計了25厘米深、15厘米寬的線性排水溝,上面安上防滑鐵箅子,線性排水溝的兩個出口連接到綠地,綠地靠人行路邊,又加挖了深度為30到50厘米左右的卵石溝。
“這些尺寸都是根據雨水量、水流速度等數據計算出來的,通過雨落管、排水溝和植草溝的系統改造,實現了居民樓出入口排水的有序組織,保證雨天居民不濕鞋。”海淀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而小區物業在雨季時也會對這些水槽、導流槽進行定期檢查,發現有淤堵會及時清淘,保證雨水有效排放。
在卵石溝和小區雨水花園里,也設置了多個雨水收集井,井內有截污掛籃,并有管道連入小區雨水收集管道,雨水收集管道則直接接入小區的雨水調蓄池。“來不及下滲的雨水,都可以被有效收集起來。”這個調蓄池就建在小區一個大綠化帶下,容積為500立方米。海淀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要求,海淀區新建和改擴建小區,硬化面積2000平方米以上,每1000平方米要建30立方米的調蓄池,“就是為了在減少外排的同時,把雨水留住。留住了,才能有機會變廢為寶。”
凈化循環可利用 雨水不再是廢水
那么,收集起來的雨水,怎么才能變廢為寶呢?海淀區水務局也在青棠灣小區完成了一次探索。
青棠灣小區的海綿化改造之初,便提出了改造的最高目標,“想辦法讓這些雨水周轉起來,多次利用。”
設計人員反復研究,結合小區特點給出了海綿系統升級改造方案,“把收集起來的雨水凈化好,用于小區綠化、霧化降溫和循環洗車。”
首先,考慮將雨水用于小區綠化,但是考慮的雨季降雨的不均勻,在調蓄池附近加裝了一個中控設備,將綠化中水加入到小區的綠化循環系統,“為小區綠化澆水時,首選清水池中的水,當清水池里水面低于50厘米時,調蓄池里的水就自動進入過濾消毒系統,然后補充到清水池,如果調蓄池里的水也不夠,就直接打開中水閥門用于綠化。”海淀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果我們能夠收集足夠多的雨水,夏季的綠化用水也許就能完全‘靠天吃飯’啦。”
同時根據青棠灣小區的現有配置,在雨水調蓄池邊增加了一個蓄水量60立方米的清水池,池內的清水可以直接進入小區霧森系統,隨時給小區綠化增濕、降溫。
此外,還在小區東北角的雨水管道邊增加了一個蓄水量為44立方米的調蓄池和15立方米的清水池,旁邊建有自助洗車系統,“我們按照每輛車洗車用水量40升的標準計算,清水池蓄滿一次,就能洗300多輛車。”
洗車系統下面還有回收水槽,洗車的水可以回收到截污井,過濾后返回到調蓄池,經過凈化再回到清水池。這個雨水回收凈化后用于洗車的系統,是海淀區水務局率先試點的一個模式,目前已經建好,并轉給了小區物業運行使用,為小區居民洗車提供便捷。
海淀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青棠灣的整個雨水系統中,雨水回收利用的流程形成了一個閉環——通過導流槽、排水溝、卵石溝將雨水匯流到雨水管道中;經過截污掛籃,把體積大一點的垃圾攔截下來,比較干凈的雨水會進入調蓄池;然后再經過裝滿石英砂、氯片的設備,進行過濾和消毒后的雨水,就達到了生活雜用水的標準,才會進入清水池。“能進入清水池的水,都是達標的,保證無色無味不腐蝕。用于洗車和綠化,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洗車和綠化后的水,還會被回收,經過回收泵,進入截污籃,再返回到這個系統。這樣就形成了寶貴雨水資源的多次循環利用。”
(原標題:調查 | 雨季要來了,北京準備好了嗎?)
記者周明杰 魏婧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