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天問一號實現六個首次 選擇“重點、亮點、熱點”作為探測目標

            11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了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由“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著陸點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國印跡”和“著巡合影”的4張圖片紛紛刷屏,特別是著陸器和巡視器萌萌的合影,引發了極大關注。今天上午,國家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工程重量級專家介紹有關情況,回顧奮斗的歷程。

            天問一號實現六個首次

            一是首次實現地火轉移軌道探測器發射;二是首次實現行星際飛行;三是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軟著陸;四是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五是首次實現4億公里距離的測控通信;六是首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

            國家航天局新聞發言人許洪亮表示,天問一號任務成功是我國航天事業自主創新,跨越發展的標志性成就。在我國航天發展史上,天問一號任務實現了6個首次,。在世界航天史上,天問一號不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而且首次成功實現了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目標,充分展現了中國航天人的智慧,標志著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最初方案選擇“低風險”

            作客火星,難度很大。到目前為止,整體成功率約50%;對于著陸類的任務,成功率只有40%左右。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次完成了“繞落巡”,難度極高。在今天的發布會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透露了一個小秘密:當初方案選擇了一個風險相對較小的,也就是去環繞的方案。“但是對這個方案,我們卻心有不甘。”張榮橋表示,“和國外相比,我們起步較晚。在與國外還存在著不小差距的情況下,我們論證的時候有個基本共識:不能僅僅考慮風險,更要考慮對航天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的牽引、帶動作用。” 在分析了各種因素,特別是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奠定了一定的技術和設備設施基礎,長征5號運載火箭提供了必備的發射能力后,專家們認為,盡管難度很大,但“踮踮腳、伸伸手”,一步實現繞著巡的風險是可控的。于是,形成了我國火星探測 “一步實現繞著巡,二步完成采樣回”的總體發展思路。

            首次火星探測歷時8年,論證、研制、建設,張榮橋一路走來感受至深。“我們今天成功了,回過頭來看,這條技術路線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整體上更加節省經費,特別是在技術上能實現跨越發展,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他說。

            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許洪亮介紹,國家航天局和歐空局、法國國家空間中心、阿根廷空間活動委員會、奧地利研究促進局等四家航天機構通過載荷搭載、測控支持等方式開展了廣泛合作,同時還正與法國、奧地利、俄羅斯等有關機構,就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數據的應用合作保持溝通。為了保證火星探測器在軌衛星安全,近期國家航天局正在與美國國家航天局、歐空局開展火星探測器軌道數據交換合作。

            任務成功后,多個國家航天機構和國際組織以及很多國際同行和友人,紛紛以不同方式表示祝賀和贊譽,期待進一步合作。

            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開展國際合作是國際通行慣例。許洪亮表示,無論是探月工程四期還是小行星探測,包括大國際月球科研站,我國都堅持開放的態度,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國際同行開展廣泛合作。

            首創太陽能集熱器技術

            火星表面巡視和月球并不一樣。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介紹,火星表面呈現低光照,太陽光能量相對比較小;另外,火星表面容易出現沉陷,針對這兩點,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創太陽能集熱器技術,對太陽能利用率達到80%,為祝融號在火星表面提供了很好的溫度保障。

            如何在火星特殊地貌下可靠行駛,科研人員采用了主動懸架移動系統。這一系統雖然實現起來復雜,但是對于可能的沉陷或車輪故障,包括爬坡能力,可以進一步提高。“我們可以主動改變移動的形態,實現車體抬升、車輪抬升甚至蠕動等形態,一旦沉陷可以實現多種移動方式實現脫困。”孫澤洲表示,“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在地外天體采用主動懸架移動系統,更好適應在火星上穩健移動、可靠移動的目標。”

            選擇“重點、亮點、熱點”作為探測目標

            首次火星開啟了行星際探測新征程,后續還有一系列任務等待著中國航天人不斷奮進。張榮橋透露,接下來還是選擇重點、熱點和亮點作為探測目標,實現高起點的跨越發展。火星則依舊是探測的重點。“它是我們的近鄰,科學上的意義巨大。”他說,“再一個就是木星系探測。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木星系的認知非常膚淺,進行的探測也非常有限。木星孕育著大量科學新發現的機會。去木星系除了科學意義之外,還能帶動我們更遠距離的測控,更長壽命的探測器的技術,還有新能源的利用。”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各個環節順暢精準。在張榮橋看來,所謂“中國速度”就是結合現有的能力、基礎和條件,再加上一些大膽創新的思想。中國航天人有種風格:早下手、下好先手棋。“我們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時候,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已經開展了先期研制。”他說,“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節奏,按照‘中國速度’,盡早實現。”

            關于火星取樣返回和木星系探測任務,張榮橋表示,會考慮到整體任務繼承與創新的協調平衡,任務安排有機銜接,確保風險可控。

            據介紹,我國準備在2025年前后,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環繞探測任務,實現近地小行星的繞飛探測、附著和取樣返回;2030年前后,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還將實施木星系的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任務。在月球探測方面,“十四五”時期,我國將發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探測器,實施月球極區環境與資源勘查、月球極區采樣返回等任務;后續還將發射嫦娥八號。還值得一提的是,在載人航天方面,2022年底我國將建成長期有人照料的載人空間站,開展航天員長期駐留、空間科學試驗、空間站平臺維修維護等工作。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天問一號 火星探測 著陸器 巡視器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