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精度地圖核心技術發展應用, 讓“車腦”更聰明
如果把智能汽車比做人,與人腦相似,“車腦”里也有相應的地理時空記憶。智能汽車所使用的地圖比人眼所見更為全面,是當下路段時空數據結合的高精度地圖。
它能為智能汽車進行路徑規劃,選擇最優行車路線,并通過地圖中的豐富要素和動態數據實現“超視距”感知,在夜間、惡劣天氣等特殊駕駛場景下,提升駕駛安全性。此外,高精度地圖還可以運用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物流以及眾多垂直領域的無人駕駛場景,市場容量巨大。
武漢大學楊志堅教授和呂錫亮教授團隊與武漢中海庭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劉奮博士團隊在高精度地圖制作上進行了4年的合作,在“機器學習與確定性機理融合的高精度地圖制作與評估體系”項目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高精度地圖相關理論與技術研究”“曲線擬合算法”“點云糾偏算法研究”“科學質量檢驗體系研究”“車道線組置信值評估及重構算法”等成果都已經在高精度地圖產線上提供服務。該項目通過對現有的高精度地圖制作方法與評估流程進行革新,推動我國在高精度地圖領域的核心技術發展。
“數學,特別是應用數學在解決高精度地圖制作的核心科學問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楊志堅介紹,在高精度地圖的生產過程中,數據錯誤和人為因素都會產生誤差。為了保證高精度地圖的質量,通常在任務實時監控系統中進行作業員自檢和質檢人員抽檢。“我們給出了一種數學模型,可以在盡可能少的自檢和抽檢情形下,科學地進行檢測和保障地圖的質量。”
完善37萬公里高速公路和城市環線地圖,服務智慧城市
如何精細化地理環境信息?如何精確控制行駛角度、上下坡道,優化制動系統,讓車輛更省油?2018年4月,作為行業領先的高精度電子地圖全棧服務提供商,武漢中海庭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在控股母公司上汽集團的支持下,啟動高精度地圖新一代平臺自研和眾包專項技術驗證。
“當時該技術在國內尚處于一片空白的早期概念階段。”公司負責人劉奮博士說,眾包專項下的眾包大數據建圖技術則跟行業普遍采用的技術在原理上存在顛覆性差異,屬于智能時代的ABC(ABC:AI+BigDATA+Cloud)高新技術在地理信息行業的賦能應用。為解難題,劉奮博士帶隊找到了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的楊志堅、呂錫亮教授團隊。雙方克難攻堅,2020年全國高速公路的高精度地圖成果全面完成,2021年進一步完善了全國高速公路和城市環線的37萬公里高精度地圖的成果發布、月度級地圖更新能力構建,同步啟動了全方位的面向自動駕駛、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港口等行業領域的市場產品線開拓。
中海庭高精地圖的成果,已在東風乘用車,上海洋山深水港等領域和地方應用。呂錫亮介紹,項目中的數據平滑技術,可以系統化地解決了智能重型卡車在路口拐彎處智駕時規劃形點串的問題,尤其是狹窄單向兩車道的U型轉彎能夠準確表達和輸出,讓車輛找準最節能省油的路線和加油、剎車的時間點。
“沒有人天生會開車,都是通過訓練之后才能變成老司機的。下一步,我們要把智能汽車訓練和迭代成‘老司機’。”劉奮博士介紹,指揮車輛大燈進行及時變向,坡前加速,坡后減速,讓駕駛更加安全安心,帶來更好的行車體驗、同時基于高精度地圖成果,打造個性化的虛擬時空數據大腦,服務于智慧城市。(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吳江龍)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