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是全國老齡化程度較高和老年人口較多的省份,全省失能失智老年人和半失能老年人總數累計133萬,專業化老年照護人員缺口近27萬名,遠不能滿足需求。
為進一步拓展江蘇養老服務人才供給,6月22日,江蘇省民政廳、發改委、教育廳、衛健委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12項利好舉措。《意見》明確,到2021年底,全省養老護理服務人員總數不少于10萬名。到“十四五”末,全省新增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10所以上,畢業生年均超過3000人;從事各類養老護理服務的專業人員總數不少于15萬名,其中通過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不少于10萬名。
突出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制度建設
《意見》提出各設區市民政部門對在崗養老護理員定期開展技能培訓,按規定的培訓學時和內容實施,學分成績可作為養老機構招聘人員的重要考量。鼓勵各地探索建立財政資金、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慈善捐贈和個人付費相結合的多元投入機制,加大護理員培訓服務供給。在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期間,對確有就業能力和培訓需求、未按月領取養老金的人員(年齡不設上限)參加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并取得證書的,按規定給予相關補貼。
鼓勵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人員參與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2022年底前各設區市均要建成2-3所開展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第三方專業機構,原則上所有與養老護理員關聯的政策待遇以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依據。落實獲得登記證書的護理員獲得一次性崗位補貼、特殊崗位津貼及相關榮譽稱號、職級晉升等。
為落實養老護理員政策待遇,《意見》明確取得職業技能評價機構頒發的初級、中級、高級、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養老護理員,在養老護理崗位從事工作滿2年后,分別給予不低于500、1000、2000、3000、5000元的一次性崗位補貼。
創新醫養人才和社工隊伍建設
鼓勵引導護理學等相關醫療專業畢業生參加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進一步規范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評價機構發展。
鼓勵醫務人員、退休醫生和護士到養老機構中的醫療機構工作,加強醫療護理員培訓工作。養老機構中的醫務人員與其他醫療衛生機構的醫務人員享有同等的職稱評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等待遇。
為加強養老服務醫養康養人才隊伍建設,《意見》鼓勵引導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健康管理、醫養照護與管理、社會工作等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定向委托培養養老服務企業急需的醫養康養專業人才。穩步實施養老服務領域“1+X”證書制度試點,鼓勵普通高校、職業院校涉老專業的在校生考取老年護理、失智老人照護、老年人能力評估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并完善考核評價體系。
養老服務機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組織優先吸納、使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鼓勵現有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積極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社會工作學歷及學位教育。探索依托大型養老服務機構,建立養老服務社會工作實訓基地,強化人才儲備。
提升養老服務管理人員能力
支持各類本科院校主動適應社會對高層次養老服務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設置老年護理、養老康復與養生、老年醫學、養老服務管理等專業,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和政策支持力度。創新養老服務與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鼓勵設區市民政部門發揮行業優勢,與本科院校開展合作,共建養老服務學院和涉老專業。
鼓勵養老服務企業與相關院校合作,開展訂單式教學,定向委托培養高層次養老服務管理人才。支持養老服務企業全面參與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共同編制養老服務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及大綱,開發職業培訓教材和職業培訓包,共建養老服務實訓基地。
《意見》提出,探索在全省范圍建立養老服務職業經理人人才庫,在職業經理人與養老服務機構、企業之間搭建合作交流平臺,為職業經理人提供專業、規范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資質認證,打造供需適配的養老服務職業經理人體系。
(江南時報全媒體記者 錢海盈)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