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稻米殼、米糠加工成稻米油、化妝品原料、藥物原料……湖北是一個農業大省,如何讓“一粒米”的價值最大化?在生態循環經濟、延長農業產業鏈的思路下,不少農產品廢棄物被變廢為寶,讓“下腳料”也能發揮出自身效益,甚至加倍放大效益,促進增收致富。
過去,農產品加工業年均增長率較高,但這種快速擴張靠的是資源要素大量投入,能耗高、效率低,屬于粗放式發展。據測算,通過精深加工可以使糧油薯增值2倍至4倍,畜牧水產品增值3倍至4倍,果品蔬菜增值5倍至10倍,從初級的按斤賣變成了深加工后的“論克賣、論只賣”。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這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戰略的選擇。
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是制約湖北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全域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過度依靠單一農副產品生產,“缺胳膊少腿”問題嚴重,導致產業鏈增值增效空間受限。通過深加工,稻谷每部分都能發揮價值,再次證明了深加工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力發展深加工產業,不僅對解決農產品“邊角料”階段性過剩具有重要作用,對提高農產品的就地轉化率、充分利用農產品資源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更高程度更大效率地利用各類農產品資源,實現綠色發展、循環利用,是農業現代化大勢所趨。缺高附加值的頭部企業、缺叫得響的本土品牌,缺上中下游一體的產業鏈,一直是湖北的痛點。推動農業產業化,一是要推動產業體系轉型升級,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接一連三”;二是要推動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轉型升級,實現“應加工、盡加工”“宜精深、全精深”。不斷提高農作物綜合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全產業鏈循環經濟,進而讓我省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實現補鏈、穩鏈、強鏈,在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的同時,多一條“生財門路”。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品牌化發展是重要抓手。當前中國農產品加工業已進入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的新階段,加快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通過品牌賦能、渠道賦能、管理賦能、融資賦能、技術賦能,圍繞“一粒米”“一顆谷”“一滴油”等農產品一竿子撐到底,做精、做細、做響,形成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讓“稻殼殼”變成“香餑餑”,將“短板”變成“潛能”,全力打造整合一批農業品牌,凸顯出“鄂字號”品牌效應,更好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湖北日報評論員 程曼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