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濟南第一條城市快速路順河高架路:城市交通發展史上濃墨重彩一筆

            每個濟南人的記憶里,都封存著一座過去的濟南城。

            由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與濟南報業影像檔案館推出的“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系列報道,借助一張張城市影像,追溯城市過去,重溫城市變遷,喚醒我們的城市記憶。在懷舊的情感共鳴中,珍惜城市的當下,展望城市的未來。

            這不僅僅是一場老濟南人的集體懷舊,也是在向更多的人訴說這座城市的歷史——濟南的昨天是什么模樣,有什么東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又是怎樣的傳承,從一代又一代人那里延綿至今,而這一切,正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

            在濟南城中,貫穿南北的順河高架路猶如彩虹般跨越在城市上空,雄偉美觀。整條高架路線型流暢如行云流水,路下是平展的停車場,最下層的行洪河道中,湍急的流水似在奏唱城市發展的凱歌。

            自1998年10月1日通車以來,這條滿載著濟南人記憶的高架路已經運行23載。春去秋來,寒來暑往,順河高架路不僅承載著貫通濟南南北交通的職能,更在風風雨雨中記錄著屬于這座城市的喧囂與繁華,見證著城市的發展與進步。

            城市呼喚一條貫通南北的快速路

            濟南城市布局東西狹長。因受津浦、膠濟鐵路及大明湖的阻隔,城市缺少通暢的南北干道,自緯十二路至歷山路的近7公里范圍內,僅有一條通暢的南北干道即緯二路。從上世紀90年代起,緯二路的交通流量日益增大,許多路段阻塞嚴重。資料數據顯示,1985年濟南第一次進行交通狀況調查時,僅有機動車4萬輛;10年后的1995年,機動車達30萬輛,增加至7倍之多。而市區道路長度只增加了0.3倍,面積僅增長一倍。因此,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整座城市迫切呼喚一條貫通南北的快速路。

            根據當時的道路現狀以及車輛情況,在順河街河道上拓寬改造一條主干道是合理的,但因何必須是高架路?時任濟南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院長的劉玉欣提出,順河街不具備將河道棚蓋起來,在上面修一條路的條件,因為現有的河道斷面已經不能滿足百年一遇的防洪要求,棚蓋起來不足以消解洪水對城市的威脅。如果加寬現有河道,防洪河道清淤又成了大問題。此外,河道兩岸當時已有不少大型建筑,拆遷也是極難實現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建設順河高架路成了唯一的可行方式。

            “誰能提出一個比高架路方案更好的方案,懸賞10萬元。”當時劉玉欣這樣喊出來。在1996年8月29日山東省省會規劃建設委員會舉行的專家討論會上,與會專家對順河高架路建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順河高架路的建設是緩解緯二路的交通壓力,分流城市南北快速車流的理想措施。當然,高架路的科研成果是眾多人員智慧的結晶。

            1997年,中共濟南市委、市政府為落實中共山東省委關于“濟南五年大變樣”的指示精神,決定興建順河高架路。順河高架路工程建設由市工程指揮部統一協調組織,濟南市市政設計研究院設計,由濟南第一、第二市政工程公司,市第一、第二建筑工程總公司和山東三箭置業集團有限公司、市城建材料開發服務中心、濟南瀝青混凝土廠和濟南市路燈管理處等單位承建。

            當時,在城市修建一條貫通南北的高架路,不僅國內城市尚不多見,在濟南更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大工程。宏大的工程規模,巨額的投資以及高難度的技術,無不對設計和建設人員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設計和施工難度前所未有

            順河高架路是濟南第一條城市快速路,設計和施工難度前所未有。它在結構設計上充分利用了防洪溝,因此平面線形比較復雜,曲線總長度占高架路總長度的82%。橋梁結構種類繁多,上部結構以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為主,跨越交叉處和小半徑曲線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鋼-混組合梁連續箱梁和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下部結構基礎以大直徑鉆孔灌注樁為主,橋墩采用門形剛架、獨柱墩、倒“IJ”形墩等多種形式。

            濟南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周建林當年在這項工程中負責了玉函立交橋的設計和建設工作。據他回憶,為了能夠更科學地完成這項工程,前前后后出了上百份設計稿,每次都在“推翻”和“重新設計”中找尋更加科學、實用、有效的設計方案。玉函立交橋的設計施工難度很大,因為牽扯到附近山東省體育中心的占地以及周邊密集的居民小區的拆遷工作,在資金也不太充足的情況下,最終呈現了一座半苜蓿葉形的部分互通立交橋。

            在施工過程中,方案也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更改。周建林回憶說,在施工過程中曾經挖到過一條電纜,既不能破壞也不能暴露,只能馬上填埋并重新設計路線圖。“像這樣因為突發事件而更改設計方案的情況不止一次。”周建林回憶說。

            現任濟南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的牟林海主要負責了經一路、經四路、經七路3個工程節點的主要工作。他談到:“順河高架路的建成采用了很多新技術,特別是高架路在跨經一路、經四路、經七路的施工過程中,這3條東西向的道路不允許交通中斷,這幾處工程節點的方案遴選費了很大的工夫。最后采用了當時國內比較先進的鋼和鋼筋混凝土組合梁結構,極大地緩解了交通壓力,也縮短了工期。”

            為了順利完工,除了所有工作人員艱苦工作之外,他們還充分發揮才智解決了各種疑難問題。周建林說,冬季溫度過低會使混凝土的耐久性受到嚴重影響,這個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為了防止混凝土被凍,我們想了很多辦法均無明顯效果。后來突發奇想使用電熱毯這種最土最笨的辦法,最終順利解決了這個問題。

            “頑強拼搏,敢打必勝”的高架路精神

            按照一般的工程施工周期,順河高架路的計劃建設工期是兩年。為了搶在1998年國慶節之前完工,所有參建人員都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廣大建設者連續開展5個建設高潮,冬戰嚴寒,夏斗酷暑,精心施工。有的參建人員甚至連回家結婚的時間都沒有,順河高架一期的參建人員韓慧清就直接在工地上結了婚。通車后,為了紀念400多天的付出,他特意帶了相機在橋上留影。這條高架路,見證了他的事業和愛情。

            濟南市民也熱切關注著這條高架路的建設。牟林海回憶說,通車前三天允許市民到橋上去游覽和觀瞻我們這座城市的第一條高架路,濟南市民欣喜異常。在濟南報業檔案影像館收藏的一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順河高架路上人流如織,人們或是騎著自行車或是步行,徜徉在嶄新的路面上,體驗“空中行走”的感覺,觸摸城市的發展脈動。不光市民,很多參與建設的人員也紛紛拍照留念,紀念城市交通發展史上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1998年10月1日,順河高架路勝利竣工共通車,比預定工期提前8個月。通車當天,諸多省市領導參加了通車典禮,6名一線設計、施工人員代表為竣工通車剪彩。在隨后舉行的“濟南市順河高架路工程建設總結表彰大會”上,會議全面回顧總結高架路工程建設,高度評價廣大施工建設者所創造的“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敢打必勝、爭創一流”的高架路精神,號召全市各行各業學習借鑒高架路精神。

            建設成的順河高架路以雄偉之姿矗立于濟南繁華市區。它南起玉函立交,北至北園大街,穿越市中、天橋兩區,橫跨經十路、經七路、經四路、經一路主干道和膠濟鐵路,長5.2公里。高架路寬18.5米,雙向4車道,面積12.25萬平方米,設計通行能力為每小時4000輛,是濟南市一流快速干道。順河街高架路建成后達到了預期效果,即上層行車、中層停車,下層行洪。它不僅緩解了城市中心地區停車的困難,也緩解了緯二路的交通壓力,對改善濟南市區的交通狀況和經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近些年,順河高架路又經過數次北延、南延等工程,在濟南市快速路網中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記者 徐敏 實習生 劉輝)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城市快速路 順河高架路 高架路 城市交通發展史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