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公布,提出高起點謀劃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這是自2020年廣東省高規格發展培育兩個戰略性產業以來,首次同地位新增第三個產業類型,“廣東版”未來產業一經出爐,旋即引起廣泛關注。
衛星互聯網是“廣東版”未來產業的首要發展對象,上述《規劃》認為該產業將會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要支撐和巨大帶動作用,并將廣州作為衛星互聯網產業龍頭,支持以廣州為首的4個地市建立衛星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
早在7月18日,廣州市政府印發的《廣州市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中,第一個重點任務中即提出前瞻布局衛星互聯網等未來網絡。
3月8日廣州南沙新區(自貿試驗區)舉辦2021年“攻城拔寨”重點項目建設誓師大會更是提出,打造國內首個全產業鏈商業航天產業基地,力爭將廣州打造為中國航天的第三極。
廣州為何與衛星互聯網結緣,這個產業對廣州意味著什么?
衛星互聯網是什么?
衛星互聯網主要是指以衛星為接入手段的互聯網寬帶服務模式,它屬于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礎設施。
廣州衛星互聯網龍頭企業、海格通信集團執行副總經理蔣振東介紹說,衛星通信系統按照運行軌道與地球的距離,由遠到近分為距離地面3.6萬公里的高(同步)軌道、中軌道和距離地面500—2000公里的低軌道。衛星互聯網通俗地說是指在地球低軌道部署一個由成千上萬顆衛星組成的巨型星座,提供低軌寬帶互聯網,相比我們最近觀看境外舉辦的奧運會、歐洲杯足球賽常見的中高軌道衛星轉播信號,具有傳播延遲小、帶寬大、衛星和地面終端設備簡單等特點,商業應用前景廣闊。同時,衛星互聯網又和4G、5G等地面網絡一樣,可以便利地提供給手機、家用網絡使用。
這個未來產業卻是“舊事物”。1984年,美國政府發布《商業航天發射方案》,已提出發展大規模低軌窄帶寬通信星座。然而,近40年來,從摩托羅拉到微軟等許多歐美大企業均因無力承擔巨額前期成本而放棄了衛星互聯網。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近年推出“星鏈”項目,計劃在地球低軌道部署4.2萬顆衛星。其研發的一次性發射60顆衛星的可回收重復使用火箭,以及系列可批量生產的相對廉價裝備,大幅降低衛星互聯網產業門檻,該產業日益走進尋常百姓家。目前,“星鏈”已發射1737顆衛星上天,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其服務覆蓋范圍之內,廣州每天64.2%的時間可以連接到星鏈衛星互聯網,網速在4G和5G速度之間。
為何其戰略地位不遜于5G北斗?
目前,各國網絡運營商均為各國自行部署,但負責軌道分配的國際電信聯盟對低軌通信衛星軌位遵循“先申報,先使用”原則。另據預測,低軌道通信衛星容量約為4萬顆-10萬顆之間。眼下,僅馬斯克一家企業就要發射4.2萬顆衛星,多國近年也紛紛加快部署步伐。美國亞馬遜公司“柯伊伯計劃”欲將3236顆衛星送入軌道,俄羅斯、加拿大、印度等國均出臺產業扶持政策。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衛星互聯網納入中國新基建。2021年4月,副部級央企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區掛牌成立。
中國衛通集團公司寬帶衛星系統應用部副總經理毛孝峰表示,短期內,我國發展衛星互聯網主要作為4G、5G等地面網絡的補充,解決民航飛機、山地、草原、高原、戈壁、沙漠和海島等地區的網絡連接問題。
同時,近期發生在河南、河北的暴雨洪澇地面網絡斷網現象,也可借助衛星互聯網解決。
蔣振東認為,遠期的衛星互聯網是通信、導航、遙感一體化的衛星應用融合網絡,通信、氣象、導航等各類功能均可集成其上,商業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據摩根士丹利報告,預計到2040年,全球太空經濟的價值將達到1萬億美元;其中,衛星互聯網預計將占市場增長的50%甚至70%。
衛星互聯網產業鏈主要包括衛星制造、衛星發射、地面基站及終端設備、衛星運營服務等環節,最后兩部分產值超過九成。
“粵港澳大灣區電子制造業在這兩個環節具備明顯優勢。”蔣振東說,廣州會有越來越多北斗導航企業進入這個產業。據統計,廣州衛星導航企業數量約占全國的1/5,已聚合成北斗產業“廣州軍團”。
廣州衛星互聯網前景如何?
目前,我國衛星互聯網企業和創新資源主要在華北、華東地區,產業基地主要在華東、中南和西南,“環渤海經濟圈”衛星互聯網重點企業數量最集中。
廣州如何突圍?
事實上,廣州在衛星應用領域動手不晚,通信、導航、遙感應用均有布局,目前消費市場上的導航應用產品,包括手機、導航儀和穿戴設備,有相當多是出自廣州企業之手。
而2021年3月有3個項目引人注目。
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項目在南沙動工,預計2022年竣工。該基地年產30發火箭產品,還將為南沙集聚空天飛行器研制、總裝總測、宇航動力、衛星研制等高端裝備制造資源,牽引測控運維、發射服務、關鍵部件等上下游企業構建全產業鏈集群,建成后將成為國內首個全產業鏈商業航天產業基地。
吉利科技集團宣布在南沙設立其全國唯一航天業務集團總部時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管理運營時空道宇、上合航天、星空智聯、歐科微等核心企業,項目產值規模超過100億元。
TCL在廣州成立摩星半導體(廣東)公司,產品涉及衛星導航多模增強應用服務系統集成、衛星遙感應用系統集成、衛星技術綜合應用系統集成等業務,覆蓋了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應用方向。
重點項目疊加北斗產業等衛星應用“廣州軍團”,廣州在今年初步形成“上游火箭+中游衛星+下游應用”的商業航天產業閉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比國內相關產業優勢地區更完善的產業生態。比如北京、上海星、箭齊備,但商業航天領域仍待進一步發展;西安、成都、武漢等地雖擁有航天產品供應鏈的一部分,但地方財力、制造業基礎、配套能力在國內不算領先。
那么,在衛星互聯網即將大發展的前夜,廣州衛星互聯網產業最迫切的,就是利用產業閉環優勢,降低產業發展成本。
深圳市通信學會副理事長李銀松表示,中國作為航天工業和通信業大國,發展衛星互聯網所需的技術難度并不大,企業如何降低衛星互聯網建設成本是關鍵。
廣州程星通信有限公司創始人賈鵬程認為,衛星相控陣終端只有夠小、便宜好用,才能獲得巨大用戶群。他建議廣州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先進低成本制造優勢,為國家打造低成本小型化的衛星相控陣終端。(●南方日報記者蘇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