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智慧水文防汛信息系統為古城筑起一道堅實“數字堤壩”

            “通過智慧水文防汛信息系統,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轄區內所有河道的實時水位。”7月29日中午11點,在紹興市越城區水利局的電子大屏幕前,看著南門監測點的水位回落至4.3米警戒線以下,局長章國榮總算松了一口氣。

            南門監測點位于紹興古城的南邊,緊挨著外圍的環城河,作為該區國家基本水文測站,這里是為古城警示洪澇災害的“前哨站”。在此之前,受到今年第6號臺風“煙花”影響,環城河水位迅速上漲,于7月25日零時突破4.3米,7月26日晚7點半,水位更是一度到達4.98米的峰值,并持續了4個小時。

            高水位“圍城”長達整整107個小時。面對嚴峻的防洪防汛形勢,紹興古城做到了堅守“陣地”不失,9.09平方公里古城范圍內無內澇災害發生,路面無大面積積水,居民的正常生活沒有受到影響。

            風雨中“巋然不動”的背后,是越城區通過數字化改造為古城裝上“智慧大腦”,實現精準研判汛情、在線聯防共治的成果。從實時監測、及時預警到應急搶險,該區的智慧水文防汛信息系統縱穿防汛工作全過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為古城筑起了一道堅實的“數字堤壩”。

            筆者看到,該系統就像一張為防汛“量身定制”的動態“地圖”,只需在后臺輕松點擊,就能通過大屏幕,便捷查看轄區內的所有河道實時水位、區域降雨量、山塘水庫蓄水率等信息。此外,該系統還可自動生成各類圖表,通過顏色、數值、曲線等的變化,為工作人員研判汛情提供直觀的參考。“你看,這一處山塘的數字標識由藍色變成了橙色,說明水位變高出現異常,我們已經通知專職網格員第一時間前往現場,并遠程指導進行排水處理。”章國榮指著屏幕說,在大數據的輔助下,工作人員能夠更準確地定位重點隱患區域,也能夠提前制定預案,防患于未然。

            “從7月21日開始,我們就根據實時雨情和研判結果,啟動了平原河網預排預泄工作,最低處水位排至3.2米,為即將到來的強降雨騰出空間。”越城區水利局副局長楊朝軍說,“煙花”登陸前后,隨著降雨量的增加,越城區通過該系統進行統一指揮,緊急關閉了4個古城入水口,并在線和下游的曹娥江大閘實現聯防聯排,適時同步開放部分水閘口排水,盡可能控制水位。

            紹興古城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水網密布如一條條毛細血管,而在大數據的監測下,任何一條“血管”發生阻塞,工作人員都能第一時間監測到,進行“云端”會診,并及時調度專業力量就近“治病”。“比如在7月26日,我們監測到大帝山立交檢測位南北水位出現較大落差,南側有積水的風險。”楊朝軍說,發現險情后,水利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奔赴現場,果然發現現場河道有圍堰。之后緊急調度專業力量,及時清除障礙物打通河道,南北水位差迅速縮減,順利排除了險情。(阮 帥)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數字化改造 古城 數字堤壩 防洪防汛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