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動力的關鍵之舉。近年來,陜西自貿試驗區以流程再造與系統重構為重點,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為市場主體減負松綁、提升獲得感。
高效集成:一件事一次辦
“以前市政支管接入、綠化遷移和挖掘占道等業務都需要單獨辦理,對接不同的部門,多次踏勘現場,多次提交資料,至少耗時1個月。”西安浐灞生態區某市政配套外線工程項目單位工作人員何佳宜說:“現在只需在政務中心一次提交所有業務申請,5天就能拿到審批結果,很大程度為我們節約了時間成本,提高了辦事效率。”
何佳宜感受到的便利,得益于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浐灞功能區堅持便民導向,深化“一件事一次辦”的集成改革。近日,《西安浐灞生態區建設項目市政配套外線工程審批暨“市政通”改革試行方案(試行)》出臺,西安浐灞功能區把建設項目市政配套外線工程審批涉及的“9圖1表1證”結果性文件,按照“7+5”審批工作模式,進一步“減環節、減時間、減材料、減跑動”,提升辦事便利度。
現在,西安浐灞功能區“市政通”集成改革工作從過去25個工作日壓縮到5個工作日,申報材料從69項縮減至21項,達成企業“高效辦成一件事”訴求。
下一步,西安浐灞功能區還將積極探索“水電氣暖報裝”與“外線審批”的“化學融合”以及全程代辦模式,持續提升企業在市政配套改革服務方面的獲得感。
數據跑路:“不見面審批”成常態
一直以來,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推行“一套流程管項目”審批改革,為工程建設項目落地提供全方位精準服務。
為有效提升審批效率,西咸新區搭建了重點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全面提供幫辦代辦和審前服務,推廣區域評估,在空港、灃西實現“交房即交證”,在灃東、空港新城全面推行“聯合驗收”,社會和政府投資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平均審批用時分別壓縮至36和79個工作日。
近日,為進一步保障轄區社會投資類工業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落地,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功能區創新推出施工許可分階段辦理機制,建設單位可根據施工順序,按基坑、地下室、正負零以上主體工程,自主選擇分階段或整體辦理工程施工許可證。
包括此次施工許可分階段辦理全流程網辦在內,現在灃東新城功能區已有10余項建設工程類業務辦理“不見面審批”。而這只是西咸新區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審批服務規范化、智能化的縮影。
如今,西咸新區全力打造全流程“不見面”審批升級版,推行了電子簽名、電子印章、電子證照、電子檔案“四電”改革,實現新區、新城、街鎮三級行政審批局審批專用電子印章全覆蓋,歸集電子證照72類6000余個,極大減輕申辦負擔,政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9.26%,“最多跑一次”比例97.4%。
服務下沉:打通“最后一公里”
“原本辦理城鄉居民門診特殊病審批,要跑到30公里外的區綜合服務大廳,一來一回要大半天,如今家門口的便民服務中心就能辦,步行只要10分鐘,太方便了。”家住西安高新區龐光街道的劉女士說。
今年8月,陜西自貿試驗區西安高新功能區政務服務中心在前期下沉兩批共115項政務服務事項的基礎上,再梳理涉眾高頻民生事項,新增36項社會保障事項至各鎮(街)便民中心辦理,最大限度滿足群眾辦事需求。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功能區各鎮(街)便民中心可辦事項增加至151項。
同時,為切實提升基層政務承接能力,確保下放事項“接得住、拿得穩、辦得好”,西安高新功能區按照《深入推進鎮(街道)綜合服務大廳標準化建設實施意見》,已經完成12個鎮(街)便民中心的標準化建設,并常態化開展“上門服務”“移動窗口”“貼心幫辦”等系列活動,為辦事群眾提供“一站式、個性化、零距離”的政務服務。
未來,西安高新功能區將持續優化完善“12+5+N”基層服務體系,即打造12個鎮(街)便民中心、建立5大政務服務站、建立N個便民服務站點,織密織牢政務服務網,落實落細政務下沉,實現“群眾辦事不出鎮(街)、企業辦事不出園”。(王嘉楠 李 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