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代糖食品受市場歡迎 食用過多糖醇或引發滲透性腹瀉

            中秋將至,正是月餅大賣的時節。近年來,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健康,各類低糖、代糖食品受到市場歡迎,代糖月餅也是其中一種。

            9月7日,一則關于某互聯網平臺向用戶贈送月餅,卻導致多人腹瀉的新聞引起了網絡熱議,持續一周至今仍未消退。原來,在平臺供應商提供的月餅配方當中,糖醇完全取代了糖分,而過高的糖醇含量極有可能引發腹瀉。

            北京協和醫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博士生馮凱莉是此次事件的親歷者,作為某平臺知名營養學博主,馮凱莉發布的動態也是此輪網絡熱議的中樞節點。9月11日,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馮凱莉解讀,“這樣的食品雖無衛生問題,但也會導致食用者出現不良反應。”

            食用過多糖醇或引發滲透性腹瀉

            糖醇是最常見的營養型代糖,但過量食用可能引發腹瀉。以此次事件為例,供應商將原本占月餅總重量約20%的糖分全部換為糖醇,是導致食用者出現腹瀉的原因。

            馮凱莉解釋說,糖醇進入大腸后,因為吸收差,會留在腸腔內,然后一方面被細菌發酵產生氣體,另一方面它們也會升高腸道內的滲透壓,導致腸道細胞內的水分被外部的滲透壓形成的濃度梯度“吸”出去。這些多余的水分就會導致大便變稀。因此,代糖食品并不等于健康,而且如果選購不當,還可能導致腹瀉,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拉肚子”。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細菌、病毒等感染導致的分泌性腹瀉,和食用過量糖醇引發的滲透性腹瀉并不一樣。分泌性腹瀉“里急后重”的癥狀,在滲透性腹瀉中很少見。應對糖醇引起的滲透性腹瀉,只要禁食,等待糖醇被完全處理、排出,腹瀉癥狀就會完全消失,而感染導致的腹瀉,禁食是沒用的。除了腹瀉,糖醇導致的常見的不耐受癥狀其實還有排氣增加、腹脹等,嚴重者也可以見到腹痛,以及腹瀉引起的脫水導致的癥狀,如頭痛等。

            怎樣食用糖醇才是科學的?

            馮凱莉提醒,消化功能弱或患有腸道功能疾病的人,如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需要盡量少吃糖醇,一系列難消化的碳水化合物(FODMAPs,可發酵的單糖、雙糖、寡糖及多元醇類)的攝入都應當減少,以預防消化系統不適癥狀發生。

            由于并非必需營養素,糖醇并不存在“建議攝入量”。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糖醇耐受能力存在很大差異,我國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GB 2760–2014也尚未規定糖醇的相關限量。從最新研究結果來看,山梨糖醇、木糖醇、麥芽糖醇成份,成年人一次性攝入十幾克就可能導致腹瀉,而很多飲料都在用的赤蘚糖醇,一般攝入五六十克才會導致腹瀉。

            如何減低糖醇帶來的腹瀉風險?馮凱莉建議,把糖醇加入完整餐食當中,不吃只含有糖醇的食物,就能改善吸收。而富含FODMAPs物質的食物(如富含乳糖的牛奶、富含山梨糖醇的西梅),以及富含膳食纖維的一些食物(如燕麥、全麥粉含量很高的全麥面包等),由于本身就難以消化,就不適合和糖醇一同服用。

            “我希望這一事件能夠引起相關專家的重視,早日設立、完善糖醇使用相關標準及標簽標注的相關規范。”馮凱莉呼吁說。

            代糖食品不等于健康食品

            北京朝陽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宋新指出,代糖食品不等于無糖食品,食品中的面粉等成分,也含有較高熱量,糖尿病患者、減重者都要少吃。評價一款食品的營養,必須從整個配料表出發,綜合考慮脂肪、蛋白質等成分的含量。宋新建議說,想要獲得甜味,最好的來源是天然食物。

            馮凱莉補充說,選購食品時,也不能只看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還要看它在整個餐食中扮演的角色。“從菜品到菜單都要講究”才是對食品營養的科學態度。(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孫明源)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代糖食品 市場 健康食品 食品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