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和空間遙感技術高峰論壇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舉行。會議聚焦“碳達峰、碳中和”(雙碳)國家重大戰略目標,匯聚碳遙感及應用領域領軍專家和團隊,共議“雙碳”遙感監測體系與應用技術發展。
我國“雙碳”領域權威專家丁仲禮院士、王金南院士,我國航天領域專家葉培建院士、王巍院士、楊孟飛院士,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局、自然資源部等單位的代表出席論壇。五院黨委書記趙小津為大會致歡迎詞,并從內政、外交,自主、開拓,融合、創新三方面探討我國“碳監測空間遙感系統”建設。
葉培建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中指出,“雙碳”問題是當前人類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要通過此次大會,共商我國碳排碳匯空間遙感監測體系的建設,集中優勢助力碳監測遙感領域再攀高峰。王巍致辭表示,此次大會匯聚了國內研究力量,促進專家間的交流與合作,要依靠技術的力量,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支撐。
丁仲禮在以《碳中和:三端發力體系及技術需求》為題的大會報告中指出,針對我國“碳收支”狀況,應盡早建立系統的監測、計算、報告、檢驗的標準體系,保證“話語權在我”。“雙碳”目標實現需要政府和市場合力推動。
王金南以《中國碳達峰碳中和路徑與對策》為題作大會報告。報告中指出,要讓數字產業為碳達峰、碳中和賦能增綠,發展氣候模式和碳循環模擬預測、溫室氣體排放監測核算技術,建立較為可靠、長時間序列的中國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數據集,支撐城市碳排放管理和“雙碳”規劃。
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衛星總設計師曹海翊在《空間遙感技術助力“雙碳”目標》報告中指出,在碳監測上,天基遙感具有獨特優勢。宏觀上可以“一把尺子量全球”,使我國掌握氣候協商主動權,建設性參與全球環境治理,也能有效助力政府掌握碳源匯動態,實現發展決策和過程管控。微觀上,通過遙感衛星“巡天督察”能夠發現違排、毀林等具體問題,切實服務于“碳達峰、碳中和”各項舉措落地。
曹海翊透露,當前我國已經突破了溫室氣體、陸地碳匯等方向定量遙感技術,正在推進我國自主的天基碳監測體系規劃和系統論證,發展多尺度、多維度各型衛星系統,分階段部署、組網運行,協同服務“雙碳”監測整體目標。
據了解,我國于2016年成功發射中國碳衛星(TanSat),成為國際第三顆溫室氣體衛星,用于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監測。(王琬涵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