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8日是第24個全國高血壓日。高血壓病是一種世界性的常見病、多發病,被稱為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無聲殺手”。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推算,我國目前心血管病患人數為3.3億,其中高血壓患者2.45億,占比高達七成以上。
許多人因此會問:血壓升高到多少才需要用藥控制?市面上高血壓藥物數量眾多,究竟該吃哪種?我國幅員遼闊,高血壓患病率有地區差異性嗎?針對以上問題,在第24個全國高血壓日來臨之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群力院區心血管內科重癥監護病房主任公永太教授給出科普解讀和合理化建議。
高血壓開始用藥時機如何掌控
公永太教授介紹,今年8月下旬,世界衛生組織(WHO)重磅發布了《WHO成人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指南明確建議如下三點:對確診為高血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的個體,開始服用抗高血壓藥;對患有心血管病且收縮壓為130-139毫米汞柱的個體服用抗高血壓藥;對沒有心血管病但有高心血管風險者、有糖尿病或慢性腎病且收縮壓為130-139毫米汞柱的個體服用抗高血壓藥。
那么,血壓是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呢?公主任解釋,一般來說,罹患嚴重血管狹窄的人,比如冠狀動脈多支血管有狹窄性病變、雙側頸狹窄大于75%、顱內血管狹窄的患者,以及有動脈硬化的80歲以上,且脈壓差大于100毫米汞柱的高齡老年人,這些人血壓降如果陡然下降(如<100/70毫米汞柱),可能會引發臟器缺血,誘發或加重病情,釀成雪上加霜的后果。
日常中,如何鑒別自己是否血壓降幅過大,致使器官供血不足了呢?公永太提示,當血壓小于100/70毫米汞柱時,要觀察下面幾點現象:是否有頭暈、犯困、不停地打哈欠;對有冠心病的人,是否感到胸悶,心前區疼痛的次數比以往增多;有腦血管病的人,是否有過一過性的肢體麻木或說話、活動不利索;是否喝水與平日一樣多,但尿量明顯減少,血肌酐顯著增高。當出現上述癥狀和體征時,就要充分警惕是否因血壓“滑坡”而致心腦腎等器官的血供驟減,此時需立即糾正。
世衛組織怎樣推薦降壓藥
公教授首先說明,世界衛生組織的治療指南不同于歐美指南,針對的人群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適用,是一個用藥方案更注重于基層的應用指南,為經濟欠發達人群中提供了可及性的降壓手段,其目地是為了高血壓病人獲得“醫療公平”。在降壓方案中,里面推薦的藥物大多數是通過臨床試驗證明有效、安全以及有心腦腎血管保護的藥物。
在世衛組織高血壓用藥指南中,推薦優先選用聯合藥物方案用于高血壓的控制:可以是A+C或A+D(A是指RAS抑制劑,如普利類藥物或沙坦類藥物,C是指鈣離子拮抗劑,D是指利尿劑),但5大類藥物的其他聯合方案也可選用。公永太主任解釋:具體來說,在初始治療時一開始就推薦使用半量(半片)的單片復方制劑(指一片藥物中有2種藥物成分),能耐受則可增至一片,如血壓仍不能達標,則推薦三種降壓藥物聯用,一般可選A+C+D的單片固定復方制劑。
以上單片固定復方制劑各組分間往往降壓效果疊加,副作用抵消,依從性及療效持續性好,且一片藥的價格低于2片藥物,有好的價格比,因此一直被世衛組織所推崇。若三藥聯合方案仍不能使血壓達標者,推薦加用螺內酯(不能耐受則選用阿米洛利或更大劑量的其他利尿劑),或α受體阻滯劑、B-阻滯劑、可樂定。需要指出的是,世衛組織不推薦兩種RAS抑制劑的聯合應用。
降壓治療要充分考慮到個體化
公永太認為,世衛組織推薦的藥物方案是一種普適的用藥方案,在臨床中一定要充分體現“個體化”。盡管《指南》推薦一開始就依據聯合方案,但對于大于80歲、身體虛弱的高齡老人,收縮血壓在150毫米汞柱以下初發高血壓病人及體位性低血壓者,可考慮先服用單藥(一種藥物)。
在用藥過程中,不同人群對藥物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所以不應有“他吃效果好,我也要吃”的錯誤認識。公教授告誡,如有體位性(站立)低血壓的人,不要用快速降壓藥,服藥后從臥位到立位時一定要緩慢,避免突然直立后摔倒。老年人有頸動脈硬化或斑塊情況的,鈣離子拮抗劑是優先推薦;有肥胖且伴隨糖尿病的人,血管緊張轉換酶抑制劑或沙坦類藥物是最優選擇;而心率偏快(靜息心率大于80次)、低壓偏高的中年人和伴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推薦B-阻滯劑,很多人擔心這類藥物會使心率過慢,其實白天心率在55次以上是很安全的。
至于高血壓病人中,約有70%需要服2種藥物,從依從性高、服藥簡單方便的角度看,服用單片固定復方會比服2種藥片效果更好。
寒地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偏高嗎
事實上,環境因素也是血壓水平高低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公永太主任解釋說,較低的環境溫度可在數小時到數天內引起血壓升高。盡管個體血壓上升程度有限(5-15毫米汞柱),但從更廣泛的人群來看,全球每天有數十億人的血壓水平受寒冷氣溫干擾,并促成了高血壓及其相關疾病的頻發。
過去數十年間的人群和氣候研究顯示,血壓水平與環境溫度呈負相關。一項超過50萬例國人的調查數據結果表明,環境溫度每降低10℃,收縮壓水平則抬高5.7毫米汞柱;進一步分析發現,冬季收縮壓水平較夏季高出10毫米汞柱左右。一項美國密歇根的研究項目納入了2000多例心臟康復患者,多因素回歸分析證實,入院前1-7天,當室外溫度平均降至10.7℃時,收縮壓水平約提升3.6毫米汞柱。
而新近一項中國多中心研究納入了2.3萬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隨訪7年,發現冬季時血壓水平顯著高于夏季;在環境溫度低于5℃時,氣溫每降低10℃,收縮壓水平升高約6.2毫米汞柱;回歸分析發現,冬季時心血管事件死亡率較夏季高約41%。還有學者調查表明,在我國浙江省平均年齡52.3歲的農村人口,與氣溫最高的7月相比,冬季時新發高血壓患病率高達14.1%,而高血壓控制率降至13.0%。
其他一些來自于荷蘭和意大利的人群研究同樣得出了相似結論。因此,公永太主任特別強調寒冷地區人群應注意御寒保暖,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積極監測和控制血壓,以降低高血壓及相關疾病潛藏的風險。(通訊員 衣曉峰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