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湖北推廣小麥全生育期赤霉病綜合防治技術 力爭病粒率控制3%以內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的最主要病害。10月8日從省植物保護總站獲悉,明年我省將在小麥面積10萬畝以上的縣市建立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示范區,推廣小麥全生育期赤霉病綜合防治技術,從小麥播種開始,推行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農業措施與化學防治并舉,把赤霉病防控貫穿于小麥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力爭小麥赤霉病病粒率控制在3%以內、產量損失控制在5%以內。綜合防控示范區將建立核心示范區500畝以上,輻射帶動5萬畝以上。

            我省沿江麥區春季雨水多,是小麥赤霉病常發區和重發區。近年來,由于春季降雨區北抬,造成北部麥區赤霉病發生頻率大大增加。不僅直接導致小麥結實率和千粒重下降,影響小麥高產穩產,而且病菌產生的真菌毒素還會污染麥粒,影響小麥品質,威脅人畜健康安全。

            小麥赤霉病可防、可控。據專家介紹,小麥全生育期赤霉病綜合防治技術主要包括調整種植結構、優化農業措施等六方面。

            【鏈接】

            調整種植結構。通過改種綠肥、輪作休耕等措施,盡可能壓低非主產區小麥種植面積,減輕病害防控壓力。

            優化農業措施。推行適期適量播種,科學肥水管理,防止小麥群體過大、田間郁閉。及時清溝理墑,降低田間濕度。推行水稻玉米秸稈粉碎、定期深翻還田,盡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稈裸露在土壤表層,壓低菌源基數。推行種植抗耐性品種,避免盲目引進高感病品種,減輕后期赤霉病流行風險。

            堅持預防為主。抓住小麥抽穗揚花這一關鍵時期,及時噴施對路藥劑,減輕病害發生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風險。

            加速農藥械替代。交替輪換用藥,產品選耐雨水沖刷劑型,避免或延緩抗藥性產生。推薦使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自主飛行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避免使用擔架式噴霧機。同時,添加適宜的功能助劑、沉降劑等,提高施藥質量,保證防治效果。

            推進統防統治。充分發揮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裝備精良、管理規范、服務高效的作用,大力推進以穗期赤霉病防治為主的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決小麥赤霉病預防控制窗口期短、時效性強的難題。

            及時搶收入倉。小麥進入收獲期,及時收割、晾曬、篩選,如遇陰雨天氣,采取烘干措施,防止收獲和儲存過程中濕度過大,導致病菌再度大量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污染。(記者汪彤)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 赤霉病 綜合防治技術 小麥赤霉病 輻射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