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7.94公斤!”測產專家之一、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齊華大聲公布了測產數據,引發了人群的陣陣驚嘆。
這個數據意味著,吉林省梨樹縣高家村中國科學院保護性工作基地地塊,已經連續4年達成玉米“噸糧田”的成績,該試驗地也成為我國玉米主產區唯一一塊連續4年實現噸糧的地塊。
近年來,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這一論斷深入人心。受我國資源稟賦的限制,必須讓黑土地在保育的前提下實現玉米高產高效,才能端牢“中國飯碗”,保證國家糧食穩定、安全。這就需要一種適合中國國情、“既讓馬兒跑,又讓馬兒身體好”的技術體系。
于是,凝結著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一批科研院校心血的梨樹模式應運而生。通過15年的秸稈覆蓋還田少免耕技術,土壤的肥力顯著提升。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研究院關義新看來,保護性耕作從根本上扭轉了黑土地退化的趨勢。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與傳統耕作模式的對照組相比,保護性耕作的土地踩上去又暄又軟,像棉花一樣,用手指就可以輕松戳進土中,玉米的根系明顯更加發達。
在保護性耕作的基礎上,以“擴庫限源增效”玉米高產超高產理論為指導,關義新、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馬興林等科研人員優化集成高產高效機械化管理技術,構建玉米保護性耕作高產增效技術。技術實施以來,已經連續4年畝產突破噸糧。其中2018年,1062.43公斤/畝,2019年,1152.45公斤/畝,2020年,1039.17公斤/畝,同時,每公斤糧食的生產成本還降低了10%。
據梨樹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孫大海介紹,去年該縣已完成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232萬畝,今年設定目標是240萬畝,適宜面積已經基本覆蓋。“我們還推行了百名碩博進合作社等活動,為科研人員提供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多層次、多領域吸引農業專家來到梨樹,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