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廣東美麗鄉村英德連樟村:現代農業加快富民興村

            ■正在摘冰淇淋蜜瓜的陸國建告訴記者,在家門口的示范園工作,夫妻倆每個月有7000多元

            探路打造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已發展成為聞名的廣東美麗鄉村

            新快報訊 記者高鏞舒 通訊員羅昌玉 黃振生報道 “現在村里環境好很多了,家門口就有很多就業機會,收入多了住的也好了。”英德市連樟村村民陸奕和開心地分享著脫貧后的幸福生活。

            英德市探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打造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10月19日-20日,新快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經過三年的探索實踐,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已成為名聲在外的廣東美麗鄉村,村子美了,產業興旺了,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幸福了。

            村民:

            家門口就業,一家慢慢過上好日子

            連樟村地處連江口鎮東面,距墟鎮11公里,因為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曾是省定貧困村。2019年12月,連樟村作為樣板區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

            如今的連樟村山環水繞,環境優美,車輪下是平坦的硬底公路,窗外嶄新的樓房錯落有致,村前屋后的道路干凈整潔。作為樣板區中心村的連樟村,村口有新建成的停車場和游客服務中心,村門口大片的花海正盛開,一片勃勃生機。

            村民陸奕和是幫扶政策的受益者之一。目前,52歲的陸奕和在連樟鄉村振興學院當保安,每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告訴新快報記者,家里90多歲的父親、殘疾的妻子以及3個子女,都需要他照顧,因此出不了遠門。“以前有力氣,但在家里沒什么崗位,只能到山上干些砍柴之類的農活,收入很不穩定。現在可以在家門口就業,除了固定工資,剩余時間還能去砍麻竹筍之類賺點錢。而且大女兒也畢業參加工作了,家里只剩兩個上大學的孩子,生活沒什么太大負擔了!”

            產業:

            麻竹筍讓村民月入高達兩三萬元

            10月19日,在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里,工作人員修剪果樹、采摘水果一片忙碌。園里的工人基本是本地村民,他們通過就近就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以前一年家里的收入就1萬多元,現在在園里工作一個月3000多元,我們夫妻倆就有7000多元了。”正在摘冰淇淋蜜瓜的陸國建是連樟村果菜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務工人員,他告訴記者:“以前我們在菜地里種菜很隨意,產量不高,而且靠天吃飯,現在進行現代農業,利用無土栽培,立體種植,產量和品質都提高了。”

            “像這種蜜瓜,從種到收,只需要3個月,長出來每個瓜的個頭都差不多大小,1.5-2斤重,每個瓜可以賣25元。”陸國建分享道,在現代園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小番茄、小西瓜、小南瓜,接下來正準備種的是草莓。

            連江口鎮連樟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陸飛紅告訴記者,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是英德市連樟村果菜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重點項目之一,年產優質草莓、西甜瓜等優質果蔬30萬斤。

            “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不足4000元,到目前2萬多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020年突破200萬元大關。”陸飛紅介紹道,連樟樣板區以連樟村果菜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省級特色小鎮為重要載體和平臺,加快構建產業帶動村民利益聯結機制,連樟村核心區農戶參加產業園建設的比重達到90%,通過種苗供應、訂單收購、土地合作、入園打工等多種農戶帶動模式,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目前,通過連樟村果菜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示范帶動,新增茶園面積1000畝,水果基地1500畝,新建茶葉加工廠3個,麻竹筍加工廠1個,油類加工廠2個,產業已初具規模。

            此外,村里今年啟動強威農副產品加工廠、百香果種植基地及加工等13個產業項目建設。比如,英德麻竹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項目,已建成投產,帶動村集體每年增收2萬元,可帶動周邊村民約100人實現就業,月收入約3300元。預計在麻竹筍生產季節(每年6—9月)周邊村民通過“保底收購”形式出售麻竹筍,月收入可達2萬-3萬元。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