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荔宣
一百多年前,一方方小小的戲畫被當作“廣州手信”飄洋過海,揚起“中國風”;一百多年后,它們回歸故里珍藏展示,向人們講述當年事,再續粵韻情。10月21日,由廣州市荔灣區文廣旅體局、粵劇藝術博物館主辦的《百畫梨園——粵劇藝術博物館藏戲曲外銷畫展》開展,帶領觀眾品讀百余年前的畫中故事、戲里乾坤。
“劉金定斬四門”戲曲故事通草畫 19世紀
展覽位于粵劇藝術博物館負一層,共展出19世紀戲曲題材外銷畫100余幅,通過“戲畫同盛”“畫中梨園”“角色行當”“曲盡其妙”四部分講述外銷戲畫的興起背景、戲畫中的精彩故事、角色行當以及曲藝活動。
“六國大封相”戲曲故事通草畫
策展人張晨向記者介紹,展覽歷經三年時間的收藏積累和整理研究,展出多件精品:比如19世紀的水墨紙本線描戲曲人物故事圖冊,涵蓋了傳統例戲、水滸戲、粵劇武技三種,是當時畫工制作通草畫的圖樣集錦;“六國大封相”戲曲人物故事紋貝雕,在貝殼之上刻畫了人物眾多、排場宏大的《六國大封相》粵劇傳統例戲,栩栩如生、技藝精湛。
“世父奪璽”紙本水彩畫 19世紀
除了展示通草水彩畫、玻璃畫、菩提葉畫、紙本水彩畫等多個種類的外銷畫外,展覽還利用展廳空間搭建簡潔精巧的畫室,配上戲服、陶俑、樂器等道具場景,營造了沉浸式的參觀欣賞環境。
“左慈戲曹”戲曲故事通草畫 19世紀
張晨表示,對戲曲外銷畫的收集和展覽,可以給時人多一個角度看見18、19世紀的粵劇藝術,“現在流傳下來的對于那段時期粵劇藝術的記錄大部分是文字,戲曲外銷畫則可以生動真實反映當時粵劇之繁盛?!绷硗?,張晨還指出,將外銷畫中呈現的戲曲故事與今天相比,可以知道即使經過百年,相同內核的戲曲故事仍在上演,體現了粵劇的傳承。
奏樂人物菩提葉畫 19世紀
新聞加點料
18、19世紀的廣州是東西方貿易、文化匯聚之地,大量戲班隨著各省的商貿活動到來,掀起演戲的熱潮。戲船在河網交錯的珠江水系穿行,所至之處留下紅船子弟演戲的身影;鄉野中搭起戲棚,看大戲成為鄉村民眾最隆重的娛樂方式。與此同時,廣州的畫師們學習掌握了西畫技法,他們以戲曲故事和演出場景為題材,創作出形式豐富的玻璃畫、通草畫、紙本水彩畫、菩提葉畫等。戲班演戲、民眾看戲、畫工畫戲交織出一派盛景,精美的戲曲外銷畫漂洋過海,在海外揚起“中國風”。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