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制作魚包美食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余寶珠 通訊員 邱發平
在東莞,中堂魚包有“食過槎滘魚包,百味全無”的美譽,槎滘魚包是水鄉中堂的代表美食之一,秋天肥美的鯪魚肉做成的魚皮包,鮮香美味。秋冬季節,又到了吃槎滘魚包最好的時候,近期不少市民慕名來到中堂品嘗魚包。
據介紹,槎滘魚包選用的是秋天的鯪魚。因為此時鯪魚最為肥美,膠質和彈性足,用刀輕輕把魚肉中最幼滑的部分一層層刮下來,經過上百次搟壓,魚肉變薄如宣紙,呈半透明狀,就成為魚包皮。手藝精湛的廚師會將魚包皮快速劃分成一片片三角形形狀,透光一照,看似吹彈可破,但卻柔韌有勁,久煮不化。
魚包的餡料也非常豐富。用的是優質的豬肉、臘腸、冬菇等“官方標配”做餡料,和餡料的過程與搓魚肉相似,需要連續反復摔打,保證緊實彈牙的口感。村里的阿姨們細心地將魚皮和餡料包裹成晶瑩剔透、形狀玲瓏的魚包,成形的魚包狀如金魚,有著一條靈動的“尾巴”。魚包皮的鮮甜加上肉、菇的香郁,讓魚包口感爽脆彈牙、香味綿長 。魚包皮還可以做成魚絲面,同樣是一絕,魚絲面在騰騰熱氣中,色澤光潤,如絲爽滑,也是遠近聞名的美味。
在制作手法方面,搟皮是制作魚包最關鍵的一步。搟魚皮一定不要打粉太多,搟薄才能透出香味。真正用鯪魚做成、不加面粉的魚包皮,在熬煮的時候不會散開。湯也非常清甜,只要放點簡單的配菜,也是香甜爽滑,嚼勁十足,越吃越香。
魚包的吃法很多,可以打火鍋、清蒸、煎炸等,魚包一下鍋,活脫脫像一條條魚兒在歡快地游動。
在中堂,魚包制作已有上百年歷史,得力于中堂魚包師傅們代代相傳,努力推廣,在創新中開辟鮮香,成就了魚包的美名和獨特的美食文化,也造就了中堂的水鄉特色美食。
中堂鎮槎滘村的肥萍、斯文柳等是魚包制作技藝傳承手工藝人。她們幾十年如一日,用心做好每一顆魚包,懷著讓中堂人吃到最正宗原味魚包的樸素愿望,多年來一直堅持傳統手工制作,把美味傳遞。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