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玲瓏雙肺移植手術耗時4個多小時完成
PICU監護中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許張超 林清清 通訊員 唐勇 張藍溪 靳婷
圖/張松山
11月3日,記者從廣東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省醫”)獲悉,一名8歲女童小玲瓏(化名)在成功進行雙肺移植手術15天后,近日康復出院,創造了華南地區成功肺移植的最小年齡紀錄。
治療白血病傷了肺,移植成新生希望
“這名8歲的小姑娘,在3歲時得了白血病。移植了她爸爸的骨髓干細胞后,把白血病治好了,但又出現了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排斥反應。”省醫胸外科主任喬貴賓向記者介紹小玲瓏的艱難求醫路。
五年前,3歲的小玲瓏就因“雙下肢疼痛伴發熱”確診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經受了化療的折磨,白血病還是在2018年、2019年兩度復發。2019年夏天,小玲瓏的爸爸將自己的骨髓與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到她身上,骨髓移植取得了成功。
然而,骨髓移植后一年不到,小玲瓏又相繼出現了肝臟、雙肺與皮膚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肝臟、皮膚的病變經治療好轉,肺部卻出現了不可逆的損傷,致使其雙肺功能基本喪失。逐日加重的肺部排異使小玲瓏愈發虛弱,需要依賴高流量的氧氣度日,雙肺移植成為她邁向正常生活的唯一希望。
今年10月16日,省醫接到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的通知,廣州一器官捐獻者的肺與小玲瓏匹配。省醫緊急組織胸外科、麻醉科、體外循環、PICU(兒科重癥監護病房)、康復科等進行多學科會診。當日,已完成肺移植術前評估的小玲瓏,經高鐵從杭州轉運至廣州,在17日凌晨入住省醫胸外科病房。
4小時成功移植雙肺,呵護15天方出院
10月17日,省醫麻醉科在術前擬定了圍術期麻醉管理方案,并對小玲瓏再次進行了麻醉評估,在術中則對血流動力學、體溫、麻醉深度等指標建立了可視化監測。
當日14時,省醫胸外科在麻醉及護理團隊、體外循環團隊ECMO的精心配合下,將小玲瓏已毫無彈性的“石頭樣肺”移除、移種“同齡”供體,耗時4小時15分完成雙肺移植術。
“患者心肺功能差、病情較嚴重,考慮到開胸后患者可能因呼吸問題出現心跳停止的狀況,原本是準備在術中進行心臟輔助;但移植手術的進展較為順利,手術時間比術前預料要短,術中出血也僅50毫升。”喬貴賓說。
術后小玲瓏轉PICU監護治療。據PICU主任郭予雄介紹,小玲瓏術后第一天已拔除氣管插管;術后第八天,順利轉回胸外科移植病房進行術后康復治療;到術后第十天,她已經能夠脫氧6個小時以上無任何不適。11月1日,小玲瓏康復出院,成為華南地區成功肺移植的最小齡患者。
兒童雙肺移植有多難?“在所有大器官移植里,肺是最難的一個。”喬貴賓告訴記者,肺是全身器官中唯一與大氣相通的,人呼吸的空氣中存在不少細菌、病毒,因此感染發生率較高。而在雙肺移植過程中,抗免疫排斥需壓低患者免疫力,但抗排斥藥物用量增多將加大肺部感染風險,成功的肺移植必須平衡好“排斥”“感染”二者的關系。
“受體體型小、兒童配合度差,因此兒童肺移植的手術難度及術后管理都較成人更為復雜,需要醫護人員、家庭及社會的多方面配合。”喬貴賓表示,成功的移植并非只靠手術,從術前的病情評估、心理撫慰,到術中的可視化精準監測,再到術后的康復治療,不同科室之間的通力合作才是患者康復出院的關鍵。
省醫擬成立移植科,移植病床數將翻三倍
據介紹,自2019年國內首例10歲以下兒童肺移植手術成功至今,全國10歲以下兒童肺移植手術成功數不超過10例,兒童肺移植領域亟須突破。
“器官移植技術代表高精尖的醫療技術,是醫療與人文的高度結合,充分體現了醫院綜合學科實力和整體水平。此次8歲的小玲瓏進行雙肺移植手術,是華南地區最小年齡肺移植患者。”省醫院長余學清介紹,2019年底,省醫已獲得心臟、肺臟、肝臟、腎臟四項器官移植執業資格,是廣東省同時獲得上述資質的三家醫院之一。目前,省醫正在積極建設心、肺、肝、腎器官移植隊伍,擬成立專門的移植科,預計明年移植病床數可翻三倍。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