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我們想說說云浮云安。
這座粵西小城,
細細探索,
竟然挖出不少故事。
尤其是紅色故事。
今天,
我們也仍要推書。
由李宜航、李軍曉主編的《紅色云安頌》——
來了!
封面設計之一
走云安,
繞不過它的母親河西江。
紅色故事的千絲萬縷,
也從西江講起。
上世紀 80 年代初期,在一次肇慶黨史座談會上,
原中共西江特委書記、珠江縱隊政委、粵桂湘邊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梁嘉同志在回顧三羅地區革命歷史時,
鄭重提出了一個觀點 :
“云浮的都騎可說是西江的‘小延安’。”
——摘自《紅色云安頌》第一章
云安都江鎮,
是《云安紅色頌》的起始點。
作者以西江“小延安”為線索,
追憶革命人事物,
提煉云安之延安精神,
且立足當下,
看今朝都江建設發展。
如此,
乃蕩氣回腸。
梳理罷云安紅色故事主軸線,
作者深入走訪云安革命地。
探索舊墟秘密電臺,
登上見證日寇侵華的金魚沙島,
尋訪革命老村養蜂人,
聽老游擊隊員述紅色故事。
讀者看見的,
是都楊革命地理的鮮活側面。
故事,
由地點,
聚焦至物件。
一物,一人,一事,一城,
一故事,一歷史,一精神。
第三章——文物里的革命。
信紙輕若鴻毛,
然深藏一位義子的糾結無奈。
草鞋破舊不堪,
然踏過多少鮮血、多少份義無反顧。
物件里的紅色故事,
透過作者平實筆觸,
娓娓道來,
言簡意深。
紅色,當然是革命的顏色,
亦是戰士靈魂的底色,
是建設者的心之所向,
是歷史車輪的濃墨重彩,
是本書的軀殼與心聲。
談至此,
適時分享本書前言。
西江邊上,吹響黎明的號角……
李宜航
親愛的讀者,您一定還記得《西行漫記》封面的小號手吧?
是的。多么生動的畫面啊——一位英姿勃勃、標格磊落的紅軍戰士,頭戴八角帽,腰間挎手槍,右手持軍號,迎著朝陽吹響……向上、不屈之聲浩蕩,奮發、雄拔之氣升騰。這幅名為“抗戰之聲”的照片,在歲月淘洗中定格為一個時代的經典。
是的。多么巨大的影響啊——以小號手為封面的《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吹奏出了雄壯而激昂的號音,讓西方積累起來的對中國共產黨人的謠言和猜疑倒塌了”,更激勵著無數中國青年在那個年代沖破封鎖,“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肉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
是的。“當紅星像一顆彗星在中國西北大地的上空掠過”,當號聲逆風飛揚,“星火燎原”已無可阻擋!
而那個踔厲風發的小號手,一直不矜不伐。直到照片刊發六十年后,才得以解密:他叫謝立全,開國將軍。
讀者朋友,您可能還不太知曉:這個小號手謝立全,多年在廣東裹血力戰,率部同日軍進行了140多次的戰斗。期間,還曾在有“西江小延安”之稱的云浮市云安區都楊鎮橫戈躍馬、我武惟揚。
史載:抗戰期間,謝立全馳驅南粵,參與創建了五桂山抗日革命根據地、羅浮山抗日革命根據地、皂幕山老香山抗日革命根據地。1945年,作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參謀長、代司令員,他率部來到云浮都騎(現云安區都楊鎮)。斯時,這支英雄的隊伍負任蒙勞——“本軍乃廣東人民子弟兵,痛桑梓之淪亡,哀同胞之慘苦,目擊心傷,悲憤交迸,爰舉抗日義旗,團結救國力量,將西江六邑各地人民抗日游擊隊,加以改編,統一指揮……共同負起打退敵人進攻,縮小敵占區域,收復失地,建立民主根據地之責任。”
初到都騎,謝立全住在“榮昌堂”。這里算得上是銅圍鐵馬繼繼繩繩:始建于晚清,青磚瓦木結構,三層高,占地面積225平方米。外觀有森嚴之威,內察具戰備之實,頂層設小炮樓,拐角隱藏槍眼,書房有秘密通道。一有風聲,可戰、可守、可退。
有時我會情不自禁地想:那時的謝立全,會不會在這西江之畔、榮昌堂前,輕輕地擦拭那把軍號,迎著曙光奮力吹響?這場景當然已無法考究,但至少在我的腦海,多次閃現,恍若那幅照片。
作此遐思的,應該還包括謝立全將軍的后人。72年后的秋天,他的兒子謝小朋、女兒謝小明,驅車1500公里來到榮昌堂,久久佇立。不消說,他們一定讀懂了父親,他們的眼前,一定浮現了那個偉岸的畫面,那個英武的模樣。
歷史經典的反芻,往往不經意,卻很頑強!
說起這榮昌堂,其實是座私宅——余渭泉同志故居。
余渭泉,中共云浮縣首任特別支部書記。就是他,在棘地荊天、蜂目豺聲之中,拉開了當地革命的覺醒大幕,被譽為“粵中余則成”。他的臨危自奮,他的匪石匪席,他的蹈鋒飲血,他的悉心戮力……早已流布于西江之上。而最使人難以忘懷的,恐怕還是他16歲時寫下的一封家書。那是1933年,因憤恨日寇侵占我東三省,正在廣東中醫藥學校讀書的余渭泉決意投筆從戎。他在家書中寫道——
“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自蒙撫育感恩,何擬兒因憤三省淪亡承德失守,凡具有熱血青年,莫不發指,兒有觀及此,乃與同學董悅康黃炙兵二人縱身投軍效力,共誅倭奴而后已,而雙親撫兒至今恩德何似現一上決別,姑負親恩,然國家之事,匹夫有責,只有來生再報而已,臨書愴悴,余事續陳,肅請金安!”
何等悲憤——若一去無回,便一去無回!
何等熱血——大地之黎明,匹夫之奮勇!
何等深情——今生赴國難,來生報親恩!
…………
這榮昌堂的傳奇啊,還真是攪海翻江、相帥成風。
從1938年余渭泉參加革命開始,榮昌堂就一步步“赤化”為當地黨組織成長的策源地。先是作為中共云浮縣組織的重要指揮場所,后又成為粵中、西江、三羅地區黨組織的秘密指揮機關、活動基地和聯絡中心,抗日四鄉聯防辦事處、中共云北區委在此成立,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中區臨時特委在此辦公……共計留下120多名革命人士的熱血傳奇!他們搴旗取將、撞陣沖軍,有力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此時的榮昌堂,作風向標,聚播火人,引追光者,電照風行!
謝立全一行在榮昌堂掩蔽時,曾把一挺機槍藏在一樓余渭泉母親的長生木(棺材)內,其余槍支彈藥用油紙包好,放在余家商鋪“同泰”號的染布池里,使用時便迅即取出……榮昌堂內,余渭泉深惟重慮,動員親人跟黨走。他的家族,先后有七人參加革命,10多支槍和3000多發子彈全部獻給了黨。
解放后,在榮昌堂住過的原粵中臨時特委書記羅范群深情地回憶:“國民黨統治年代,像榮昌堂這樣,敢出錢、出力、出槍支持共產黨,實在少見、難能可貴啊!”
正如很多讀者所知,云安區都楊鎮,在廣東革命史上一直被稱為“西江小延安”。
遐州僻壤,能享“小延安”之盛譽,因了榮昌堂赫赫之功,更有賴無數“無名英雄”星星之火。
掀開歷史的一角,我們得以窺見英雄們赴火蹈刃的背影。如,為云浮重燃革命火種的周明,邊教書邊革命的李沖、李東江、黃浩波,霧鎖云迷時沖出村口戰死的麥月才,與敵偽斗智斗勇的麥長龍,等等。他們,或許沒有留下驚天動地的偉業,但無不有一顆愛國心——“愿終身奔波,竭能力于萬一,救人民于涂炭”,無不有一身報國志——“恨不能死于戰場耳。每日天將明時,枕上聞軍營號聲,不禁神魂飛越”,無不有一種偉大的信仰——“黎明還是黝黑時,就觸著曙光而謳歌了”。
正因為如此,我們想以都楊鎮、云安區作為地方黨史的一個觀察樣本,通過《紅色云安頌》這本書,見微知著,來試圖更具體地回答歷史與人民為什么會選擇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又何以薪火相傳?真切驗證美國記者白修德和賈安娜七十多年前在《中國的驚雷》一書中的感言——“共產黨并不曾使用什么魔術,他們只不過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變”。如是,這樣本雖微,其價值必巨。“小延安”的“小”,也可以大放光明。
云安區委黨史研究室不憚繁難,精心梳理了三百多萬字的權威資料;我們的采編團隊特別是執筆的林洪浩同志,一條村一條村奔波,一個字一個字核校,掌握了大量翔實的一手材料。這些,都較好地保證了《紅色云安頌》的品質、品格和品位。
期望您能從這些質樸安靜的文字中,讀出我們充滿敬意、誠意的心。
期望您能到西江邊走走,感悟歷史的深切著白,想象一下謝立全們吹響黎明沖鋒號的熱切與恢宏……
作者李宜航系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
副社長、副總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