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青島、惠州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28個聯盟成員中廣東占7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朱奕凡

            圖/通訊員供圖

            11月12日,2021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線上會議舉辦。大會在寧波設立主會場,在北京、廣州和其他聯盟城市設立分會場。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領導和專家,廣東、浙江、上海等9?。ㄗ灾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文物行政部門領導及廣州、寧波、南京等28個海絲保護和申遺城市聯盟成員代表齊聚線上,對話交流。

            青島、惠州成功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

            “海絲申遺城市聯盟”成員增至28個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項持續時間2000多年、范圍覆蓋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活動,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專家的高度重視和關注。2018年4月,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由廣州市、寧波市、南京市共同發起,24個中國城市共同簽署了《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章程》,成立了“海絲申遺城市聯盟”?!昂=z申遺城市聯盟”旨在通過“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推動形成關于“海絲”跨國文化線路的國內和國際共識,發揮“海絲”遺產在促進和支持“一帶一路”世界性愿景中的積極作用。2019年5月,澳門、長沙也加入到其中,聯盟成員擴大到26個。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本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青島、惠州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至此,“海絲申遺城市聯盟”成員總數增至28個,不僅壯大了海絲申遺城市聯盟實力,也進一步堅定了持續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決心和信心。據統計,目前廣東共有廣州、潮州、汕頭、江門、陽江、湛江、惠州共7個城市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

            惠州籌建廣東最大的陶瓷標本庫房

            據介紹,惠州的“海絲”文化底蘊深厚,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城市之一,早在漢代就已參與了海上貿易與交流,歷代不絕、傳承至今。對海上絲綢之路的不斷參與,全方位地影響了惠州的社會生活,催生了以東平窯、白馬窯為代表的惠州外銷瓷器窯場,留下了衛所、烽火臺和炮臺等豐富的海防文化遺產,滋養了收復東沙島為代表的海權意識,使惠州形成了以惠東漁歌、譚公廟醮會、大王爺節為代表的獨特海洋民俗文化。

            近年來,惠州市文化文物部門深入挖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價值,持續推進以惠東白馬窯址為中心的“海絲”史跡的保護利用。自2015年開始,惠州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窯址日常保護管理,正在推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白馬窯址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和省200多萬元的資金支持,多次邀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調查、勘探工作,顯示惠東白馬窯是廣東省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的窯場,是廣東明代最重要的仿龍泉青瓷窯場,在我國明代海外陶瓷貿易體系中地位重要。

            2020年,為研究白馬窯的窯爐結構、生產方式等內容,又邀請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屬白馬窯址群的三官坑窯址實施了主動性發掘,出土各類遺物千余件,目前正在開展第二次發掘工作。依托考古發現,惠州市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籌建惠州基地考古標本庫房,已納入“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該庫房建成后將是廣東全省最大的陶瓷標本庫房,并將建設惠州區域性明代仿龍泉青瓷窯址研究中心。與此同時,當地正在謀劃建設白馬窯址國家考古公園。

            平海古城城門

            惠州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惠州將以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為契機,繼續挖掘該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潛能,扎實開展白馬窯址等“海絲”史跡的保護和研究,積極參與“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的保護利用、交流合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貢獻惠州力量。

            【相關鏈接】白馬窯——廣東經考古調查、發掘所發現規模最大的窯址群

            惠東白馬窯因史籍記載幾近闕如而長期不被人們所熟識,然而其作為明代廣東省的重要窯場,對于明代廣東陶瓷考古的研究至關重要。

            多次考古發掘發現豐富

            廣東省內的文物考古機構對白馬窯明代窯業遺存的關注和研究歷經了長期的發展歷程,隨著相關考古工作的持續開展,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白馬窯址群局部航拍圖

            1955年6月,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省文管會”)曾廣億先生在當時屬惠陽地區的白馬山西面的三個支脈附近均發現了生產青釉劃花瓷片的古代窯址;1960年7月,省文管會專家與華南師范學院歷史系學生賴中如前往上述地點進行復查和采集標本,并撰寫了《廣東惠陽白馬山古瓷窯調查記》一文;1960年7月,省文管會與華南師范學院歷史系組成的聯合文物工作隊,選擇其中3處窯址進行了發掘,出士遺物4500余件,8月,省文管會與廣東省博物館在三官肚窯址(即今三官坑)發掘窯爐1座,出土遺物300多件,并編制了《廣東惠陽新庵三村古瓷窯發掘簡報》。

            2011年,當地村民在匣斗墩窯址附近修葺豬舍時發現窯爐遺存,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即對其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現殘窯1座,并出土了大量遺物;2019年7-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白馬窯及其周邊區域進行了文物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主要覆蓋白馬河、西枝江干流,新發現和并復查相關窯址共計20處。2020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白馬窯三官坑窯址實施了發掘工作,發掘面積500平方米,清理龍窯2座。

            已出土刻劃紀年的遺物

            “白馬窯是我國明代重要的外銷窯場,亦是廣東目前經考古調查、發掘所發現規模最大的窯址群?!睆V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劉長表示,長期以來,白馬窯的歷史價值被嚴重低估。2020年三官坑窯址的調查與發掘工作初步了解了窯址布局、性質和文化內涵,為相關研究、保護、利用、傳承和保護規劃的制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目前,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對三官坑窯址實施第二次發掘工作,著重針對窯業作坊及三號窯爐實施清理,目前已出土了刻劃紀年的遺物,將有望明確白馬窯的準確年代。

            白馬窯址群出土瓷碗

            劉長介紹,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白馬窯產品既能見于現處于大灣區的惠州、廣州、香港等地的官署、衙署、居址和墓葬之中,亦可見于東南亞地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海外貿易的興盛繁榮之景象,當時參與貿易的貨物之中應就有惠東白馬窯的產品。因此,對白馬窯明代窯業遺存開展持續的考古工作尤為必要,通過對其深入剖析和研究,將有效填補廣東仿龍泉青瓷發現和研究的空白,得以全面了解其撲朔迷離的生產狀況、產品特征,同時也將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至關重要的科學證據。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惠州 聯盟 青島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