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范省,廣東計劃這樣做......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懌韜

            暴雨要來了,你覺得氣象部門該提前多久告訴大家才合適?11月15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在官網發布《廣東省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范省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對廣東省如何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目標作出目標規劃,并對廣東省各職能部門、各地級市人民政府作出各項工作的規劃安排。

            根據《實施意見》,突發災害性天氣在廣東發生時各地居民將更快收到有效預警,因突發災害天氣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將進一步減小。應對突發災害性天氣不僅要“防守”,更可在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下“反擊”。

            2025年廣東突發災害性天氣有效預警提前量達60分鐘以上

            據悉,《實施意見》的制定,源于中國氣象局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在去年9月22日簽署的《中國氣象局、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范省建設合作備忘錄(2021—2025年)》。為落實備忘錄內容并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先行示范省,廣東省制定《實施意見》。

            根據《實施意見》要求,到2025年,廣東氣象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突發災害性天氣有效預警提前量達60分鐘以上,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85分以上,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服務覆蓋面100%,氣象災害對GDP的影響率低于0.15%,因氣象災害死亡人數比“十三五”期間降低10%;到2035年,廣東建成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氣象業務體系,區域數值預報模式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氣象深度融入民生保障和行業發展,廣東省氣象綜合實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根據《實施意見》,廣東加強氣象災害風險治理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工作將覆蓋城鄉。在城市方面,將推進氣象防災減災融入地方部門、基層網格治理體系,構建“網格+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新模式。開展面向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等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的氣象服務。完善惡劣天氣交通預警處置工作機制,提升公路、軌道交通、港口和近海航線氣象監測預警服務能力。加強城鄉積澇監測預警,提升城市內澇風險防治能力。開展城市公共設施重點隱患區域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縣級以上城市完成精細化的暴雨強度公式修編,適當提高城市防汛排澇標準,助力海綿城市建設。提升重大活動、重要賽事氣象保障水平。在農村方面,則強化鄉鎮(街道)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屬地責任,細化鄉鎮(街道)氣象災害應急措施,做好氣象災害應對處置等工作。完成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區劃工作。建立臺風、暴雨、洪水預警信號及強降水短臨預警與市縣鎮村四級防御行動掛鉤機制。落實臺風、暴雨、洪水等巨災指數保險機制,探索基于氣象指數的政策性農業保險。

            應對突發災害性天氣不僅要“防守”也要“反擊”

            為達到對突發災害性天氣有效預報的提前和氣象災害風險治理提升覆蓋城鄉等目標,廣東省將在《實施意見》要求下加強涉及天氣預報的硬件設施建設。包括推進行政村氣象觀測站建設,提升全省氣象觀測站網密度;建設粵東西北X波段雙極化相控陣天氣雷達網,建立四維網格數字預報體系等,提升臺風、暴雨和強對流天氣預報預警能力。依托數字政府,利用政務大數據云平臺和氣象專有云平臺,建立“云+端”的業務模式,推進氣象大數據跨部門融合應用。充分利用廣州、深圳超級計算中心資源,擴充氣象高性能計算能力至每秒3000萬億次。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增強公眾氣象服務供給能力,逐步推出自動感知、個性定制、按需推送、在線互動、情景體驗等智慧氣象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生活、休閑、旅游等精細化需求。

            除了“防守”,《實施意見》還要求廣東省需采用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主動對影響民生的災害性天氣“反擊”。廣東將推進省人工影響天氣試驗基地(湛江)和水源涵養地人工增雨、防雹和森林滅火示范區建設。建立高效智能精準的人工影響天氣指揮系統,優化空地一體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體系。構建云水資源立體探測系統,開展南方暖云降水機理研究,提高云水資源利用能力。推進地面作業站點標準化建設。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彈藥存儲、運輸保障等安全管理。優化空域協調機制,完善部門聯合監管機制,提升安全作業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這樣做 廣東 防線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