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為了鄉村振興,我們來了!廣東千名大學生志愿者出征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鄢敏 通訊員 岳青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實習記者 張佳怡

            “我愿意成為一名光榮的志愿者。我承諾: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踐行志愿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一個個朝氣蓬勃的青年,高舉右拳吶喊出青春的誓言。

            11月15日,2021-2022年度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出征儀式在清遠舉行。出征儀式采取省市聯動方式進行,除清遠主會場外,粵東西北地區11個地市以及肇慶、惠州設立分會場。全省共有1000名新招募的志愿者通過線上線下共同參與活動,并為14個地市服務隊授旗。

            廣東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出征儀式

            主辦方領導為14個地市服務隊授旗

            團省委書記池志雄為“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志愿服務隊臨時團委授旗

            傳承初心使命,青年踴躍投身鄉村振興

            今年,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聯合省文明辦、省委農辦、省發展和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農村廳發起“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推動省市財政安排9.7億資金,在未來3年內將招募1萬名高校畢業生到粵東西北地區12地市以及肇慶市、惠州市龍門縣的鄉村開展2至3年志愿服務,規模化引導青年投身鄉村振興。

            招募公告發出后,得到廣大高校畢業生的熱烈回應,共有7515人通過“i志愿”系統報名。經過審核、面試、體檢、公示等環節,確定擬錄取人數1000余人,錄取比例約為1:7。最多人選擇的崗位是河源市源城區駐源南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崗位競爭比例達1:39。擬錄取的志愿者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73%,他們將為鄉村建設注入專業力量。

            懷抱著建設家鄉的美好心愿,不少青年志愿者將這次服務鄉村行動作為夢想啟航的原點,也是他們傳承初心使命、勇擔時代重任的起點。

            畢業于湛江科技學院的清遠連南瑤族姑娘龍慧瑩見證家鄉近年來的蛻變,毅然決然地辭去工作,加入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參與家鄉的基層建設。浙江大學在讀研究生黎奕紹是土生土長的云浮姑娘,她希望在志愿服務期間,發揮專業所學改善家鄉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山東大學畢業生王克廣渴望承擔與肩負起青年一代的社會責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獻青春熱血。中山大學志愿者朱安良深受黨員父親的影響,很早就將投身基層實踐、推動共同富裕的理想種子埋在心中,并盼望著通過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踐行理想。

            志愿者宣誓

            志愿者宣誓

            “為人民服務,這是共青團員的光榮”

            據統計,2021年招募的“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志愿者中,共青團員占比超78%,黨員占比達17%,黨團員比例超過95%,63.5%在校期間有團學干部經歷。華南師范大學的團員志愿者伍嘉茵表示,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把有限時間投入到無限為人民服務中,這是我們共青團員的光榮。

            為進一步做好團員志愿者的聯系服務和教育管理,經團省委研究批準,成立志愿服務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臨時團委,凝聚廣大團員志愿者的力量。此外,省項目辦還將大力推動符合條件的服務隊成立臨時黨支部,更好地發揮黨員主力軍和團員生力軍作用。

            出征儀式前,1000名志愿者參加崗前培訓,包括“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遵循與法治保障”、青年志愿者投身鄉村振興行動的基層工作技能、應急自救等課程。各地分會場還組織志愿者開展分組交流、團隊建設等,著力提升學習培訓效果、培育志愿者骨干隊伍。

            未來三年計劃招募上萬名志愿者

            據介紹,2022年的志愿者招募工作即將啟動。項目將采取分批招募、穩步擴大的做法,2022年度計劃新招募4000人,2023年度計劃新招募5000人,2024年度在崗5000人。每年結合延長服務期的志愿者數量在年度招募計劃內據實核定新招募志愿者數量,到2023年實現在崗服務志愿者穩定在1萬人。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可關注“廣東志愿者”微信公眾號,了解項目最新信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來了 廣東 志愿者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