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乳源一六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出資辦“一畝試驗田”,為村民探索致富新路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 通訊員 盧淑珠 李巧
“在秸稈上試種的赤松茸菌種已經扎根,長勢很好!”28日,在試驗田里巡查時,熊桂林發現一個月前試種的赤松茸菌已經破土而出,紅傘傘、白桿桿的菌身格外惹人喜愛,便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分享給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一六鎮鄉村振興辦和駐鎮工作隊。
不爭農時還能消耗廢料
熊桂林是韶關市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的農業技術總監,也是這家企業的合伙人之一,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從事靈芝等各類食藥菌菌種研究,至今已有十余年,是菌類研發和種植領域的“土專家”,也是新時代的“新農人”。
熊桂林告訴記者,赤松茸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的十大菇類之一,營養價值高,口感極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赤松茸種植時間為冬閑時,不耽擱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種植,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的特點,而且赤松茸種植投資小、見效快,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得到大力推廣。
“種植1畝赤松茸,能消耗15到20畝秸稈,比如水稻稈、玉米桿、玉米芯、花生桿、花生殼,都可以利用。”熊桂林說,種植赤松茸最大特點是消耗農作物廢料,赤松茸畝產1500至2500公斤,每公斤市場批發價約10元,零售價30至40元。
隊員出資辦“一畝試驗田”
為什么高產值的赤松茸會在乳源縣一六鎮這個粵北小鎮“成功扎根”呢?記者采訪獲悉,一六鎮屬乳源傳統平原農業鎮,每年種植早晚兩造水稻,11月份完成晚稻收割,到次年4月早稻開耕,稻田有5個月的閑置期。如何最大化增加稻田產出效益,成為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進駐后重點思考的問題。
為實現稻田“一田三收”,一六鎮政府與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深入幫扶村開展調研,與鎮、村干部進行座談,最終決定,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探索一條“企業+農戶”的幫扶模式,在樂群村打造當地第一個赤松茸產業種植示范帶動幫扶試驗點。
工作隊5名隊員,每人出資2000元,合計10000元,投資并承擔虧損風險,流轉樂群村集體1畝田地,試種赤松茸,由村委承擔管理義務并享有收益,由熊桂林所在的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產品的收購與銷售。
種給農民看帶動農民增收
工作隊隊長蘇益松介紹稱,按照“試驗示范,逐步擴大”的工作思路,工作隊希望通過“種給農民看”的示范帶動作用,讓村民看到赤松茸種植“技術簡單、時間短、效益高”的特點,進而推廣赤松茸種植項目,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還能讓農作物廢料有效利用起來,避免村民秸稈焚燒引發風險。
一六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也將按照“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采取更多方式推廣赤松茸種植,帶動農戶增收,走出鄉村綠色生態產業振興發展新路子。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