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豪、詹淑真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海報/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倩
采訪鐘智錦時,她正在反復打磨著教學PPT,為下午大一新生的《傳媒文化與社會》課做充足的準備,力求每個知識點都能給學生們講透,讓學生們愛上這門新聞傳播學科。
正是這種十年如一日對教學科研的熱愛和一絲不茍的精神,讓這位青年學者迅速成長。2009年鐘智錦博士畢業后,進入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當師資博士后,三年后便晉升為副教授,2018年成為教授,并任職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角色的變化讓她的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她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用勤勉和樂觀擁抱變化、發現新的自我。”
追求學術理想的人生轉型
1996年,鐘智錦考入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她在一家出版社做了三年的圖書編輯,《追風箏的人》是她策劃編輯過的最有名的一本書,也是她最喜歡的一本書。由于對新聞傳播學科的熱愛和學術生活的向往,在出版事業的上升期,她選擇辭職去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讀博深造。“我一直很喜歡新聞傳播這個學科,當年剛去北大讀書時,還沒有新聞傳播學院,讀博的時候毫無懸念選擇了這個方向。”
在香港讀博期間,網絡游戲行業蓬勃發展,鐘智錦敏銳地觀察到這一現象,并將其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與此前很多學者研究網絡游戲中的“游戲暴力”“游戲上癮”等方面不同,她研究的是“網絡游戲中的社會行為”,這在當時是一個相對前沿的方向。2009年,她完成了英文博士論文,并將其修改后發表在SSCI刊物上。
博士順利畢業后,鐘智錦進入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當師資博士后,一邊上課,一邊做科研。短短三年時間,憑著勤奮認真的工作風格和扎實的學術功底,她不僅出色完成教學任務和出站報告,還在SSCI、CSSCI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由于學術成果和教學能力突出,博士后一出站,鐘智錦便晉升為副教授,并于2012年入選中山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培育計劃。2018年,鐘智錦正式獲評中山大學教授。
在中山大學濃厚的人文氣息和家國情懷的熏陶下,鐘智錦的學術旨趣也漸漸轉型。媒體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她關注新媒體對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關心眾聲喧嘩的網絡輿論場如何令地域性的突發事件轉化為全國性的公共話題、研究輿論話語的變遷如何反映社會的變化、探索情緒在輿論中的傳播規律。“不重復自己”是鐘智錦對自身學術研究的要求,長期的定量研究經驗令她抓住互聯網大數據給新聞傳播學帶來的研究契機,積極探索跨學科研究方法,成為國內較早涉足計算傳播學研究的學者之一,2018年,她當選為中國新聞史學會計算傳播學會主席團成員。
不負三尺講臺
如果說科研是對學者能力的考量,那么教學則是衡量教師的一桿標尺。“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是鐘智錦一貫以來的教學理念。每次備課,她都會及時更新課件,將熱點事件、媒體融合、業界生態等最前沿的知識融入課堂,引導學生選擇社會重要議題作為對象,從國家戰略需要、地區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等層面展開研究或者設計,既訓練學生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又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和宏觀視野。
“我的課程規劃非常清晰,希望用有趣的方式將課程干貨知識傳授給學生。”鐘智錦提到,不僅讓學生能夠學到知識,更要培養他們的應用能力。所以,她的課程的期末測評,很少有死記硬背的考試,而是鼓勵學生們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個完整的研究,或者設計完成一件新媒體作品。每學期最后兩周,是期末小組作品展示環節,也是學生們既害怕又期待的時刻。通常每組會有15分鐘的展示時間,10分鐘的問答點評時間。在課堂展示中,學生要介紹研究設計或者創作理念、匯報研究過程、展示設計成果,還要回答老師、同學的現場提問,十分考驗現場反應能力和心理素質。
鐘智錦說:“《新媒體文化研究》課程的每次展示,學生們運用創意短片、H5設計、網站、通關游戲等多種融合媒介形式去表達給定的主題,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他們的創意常讓我感到十分驚喜。《傳播學研究方法》課程的展示則是需要學生們用特定的方法完成一個研究,能夠讓他們獲得科研的實戰經驗,體驗研究的樂趣。”她的課程深受學生歡迎,曾經獲得全校教評第一名,多次獲得學院優秀教學獎。
多重角色的多種目標
自擔任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以來,鐘智錦擔負著教學、科研、行政三種任務。身份角色的變化促使她漸漸摸索到適應變化、擁抱變化的方法,那就是為不同的角色設定不同的目標,而實現這些目標最有用的工具,就是勤勉的工作習慣和積極的心態。
教學方面,能夠培養優秀的學生,對鐘智錦來說,是一件特別有成就感的事。這幾年她陸續輸送五名碩士畢業生到清華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她悉心幫助他們準備申請材料、選擇學校,甚至對他們進行模擬面試。 “對于有學術理想的年輕人,讀博士是必經之路,能夠幫助他們踏上學術道路,是一件特別有成就感的事情。”鐘智錦說。
近幾年,行政工作占據了鐘智錦較多的時間和精力, 她認為這是人生的挑戰和機遇,挑戰體現在要走出舒適圈、不斷調整自己適應外界的要求,機遇體現在這是對人格的磨礪,能夠看到自己的另一面、發現新的自我。她說:“以前每次發表一篇論文就覺得很有成就感,現在能發表論文仍然很開心,但看到學院的點滴進步,會令我更開心,學院的發展和壯大比自己發表論文更重要,因為集體的榮譽永遠大于個人的得失。這就像移步換景一樣,角度變了,視野和格局也隨之變化。”
個人簡介:鐘智錦,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聞史學會計算傳播學會候任主席、國家高端智庫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外文局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2012年入選中山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培育計劃。2019年入選“廣東特支計劃”青年文化英才。主要研究公共傳播、網絡輿論、計算傳播。有五十余篇論文發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國際新聞界》等權威中文期刊和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Political Psychology、Internet Research等SSCI期刊上,根據谷歌學術的統計,中英文論文總被引800余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兩項、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兩項。
一句話: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用勤勉和樂觀擁抱變化、發現新的自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