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作家蔡崇達:講中國故事,就是講發自內心感受到的一切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符暢

            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柳卓楠 符暢

            12月1日至4日,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召開,1日上午,“新時代、新青年、新擔當”專題論壇在暨南大學舉行。讓世界“讀懂中國”,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論壇上,暢銷書《皮囊》作者、《中國新聞周刊》原執行主編蔡崇達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進行了分享。

            談中國故事:

            把感受到的真實表達出來,才能進入他人內心

            “事實上,中國故事在世界上是缺乏講述的。”蔡崇達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他十幾年的媒體生涯中,他越發感覺到,我們其實缺乏將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的機會。

            “每個人只能看到他心里已經存在的東西,在記錄和表達中國故事的過程中,能感覺到對方有一套清晰而且非常頑固的理解體系,你說的所有故事都會被他們打碎,他們會挑選適合自己理解體系的一些片段,組裝成他們心里想的那個樣子。”他說。

            除了表達通道的問題,創作者自身的表達也存在問題。蔡崇達認為,我們當前的媒體寫作方法、現代文學小說的寫作技巧等,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西方影響的,有些創作者會不自覺地迎合西方固化思想中狹隘、扭曲的中國故事。“信息如此發達,表達載體如此豐富,但在世界上只能看到雷同的、狹隘的中國世界,缺乏真實鮮活的中國故事。”他說。

            蔡崇達曾經也爭論過,但漸漸地,他開始明白,世界需要真實鮮活的中國故事,而文學可以抵達人心。“故事才是最大的道理,才是最有力量的邏輯。故事可以講述情節,也可以講述情感、講述感受,這些感性的認知,才能夠打破邏輯的基礎框架。”他說,“講中國故事,就是講你發自內心感受到的一切。走向自己內心深處,是通往他的內心深處最快的路徑。把你感受到的真實表達出來,才最能打動他們,進入他人的內心。”

            談寫作:

            呈現所有普通年輕人共同經歷的人生命題

            作為一名作家,在和記者交流時,蔡崇達也分享了他對于寫作的感悟。“作家像是老天爺的農作物。老天爺把你放在哪,你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在怎樣的原生家庭,有怎樣敏感的體驗,就會構成寫作的素材,這也恰恰是我們立足的根本。”他說。

            2014年底,蔡崇達的首部作品集《皮囊》一經出版,就廣受歡迎,如今已發行超過百萬冊,并在美國、英國、韓國、俄羅斯、日本、巴西、土耳其等國家翻譯發行。

            “我能講的就是很普通的故事,也是所有普通年輕人經歷的東西,我很幸運成為其中一員,有機會寫出我內心的感受。當我寫出內心感受的時候,也意外地幫他們表達了內心的感受。”蔡崇達表示,在《皮囊》的寫作過程中,他沒有選擇書寫自己,而是呈現所有普通年輕人共同經歷的人生命題,例如故鄉和遠方,理想和現實,親人的生老病死等等。“我描寫的主題那么普通,卻又和大家有共通點。我能表達的就是自己感受到的部分,循著自己的感受,拼命往自己的內心走,想看清楚我糾結的人生命題的樣子是什么樣的。或許大家在閱讀我的作品的時候,也跟著我走向自己內心,看到自己內心的真相。”

            蔡崇達透露,目前他的新長篇小說《命運》即將與讀者見面,接下來還將出版《草民》一書,與《皮囊》、《命運》共同構成“家鄉三部曲”。另外,《皮囊》電影也將于明年正式開拍。

            談廣州:

            “廣州是我的福地”

            對于此次來廣州參加“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蔡崇達感到親切。“其實廣州是我的福地。”他坦言,大學畢業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廣州的《新周刊》。“廣州如此包容,沒有只看重學歷,而是更看重作品。”蔡崇達說,他還連續三年獲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這也是廣州給予他的肯定。另外,蔡崇達首次擔任主編,就是《生活》月刊《周末畫報》新聞版主編,當時他只有24歲。“所以我內心是非常感恩和感激廣州的。”蔡崇達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中國 內心 作家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