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探索成果轉化新路徑!廣東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的高峰論壇聚焦這些話題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楠 周聰 通訊員穗人社宣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12月3日-4日,在廣東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廣州賽區)比賽期間,“世賽與技能中國:2021廣州高峰論壇”同步舉行,為期兩個半天,論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現代產業發展與技能中國廣東行動”及“世界技能大賽與高技能人才培養”兩大主題展開對話與討論。

            高峰論壇:

            聚焦競賽成果轉化新路徑

            在 “現代產業發展與技能中國廣東行動”主題論壇上,在“世界技能大賽與高技能人才培養”主題論壇上,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教育培訓部主任陳曉明作“面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能人才培養創新策略——以智能制造領域專業建設為例”主題演講。

            他認為,在制造業變革趨勢下,未來的人才培養,要加強頂層設計,把握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此外,還應主動適應新形勢,聚力培育先進制造業緊缺人才。同時,要科學把握產業變革新需求,著力解決人才培養供給與行業發展需求之間,結構性和適應性等突出問題。

            廣州市職業技術教育研究院(世界技能大賽中國(廣州)研究中心)研究員辜東蓮作“世界技能大賽成果轉化案例研究”主題發言。她以廣州為例,分析政府、院校、企業的組織實踐,總結廣州參賽的成功經驗,探索世界技能大賽成果轉化的路徑與方法,分享廣州技工院校研究世界技能大賽的領域和促進技能人才培養的路徑。

            她建議,政府管理部門、世界技能大賽研究機構、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以及技能人才,應結合自身,積極探索世賽成果轉化,讓世界技能大賽成果轉化成為重點關注領域。

            圓桌對話:

            探討高技能人才培養“廣東模式”

            此次高峰論壇還邀請了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圍繞“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廣東模式”進行圓桌對話,分享他們在數字經濟技能人才培養、技工教育理論研究、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等領域具有豐富理論與實踐經驗。

            東莞市技師學院副院長吳光明分享了“技能人才之都”東莞在“廣東技工”培養的特色做法,主要有分為五點:一是立足先進制造業,開發職業技能培訓標準。圍繞東莞產業需求,開發110個技能培訓標準規范,其中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成為國標,實現零的突破。二是立足專業鎮建設和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完成“一鎮一品”產業人才培訓59萬人次,其中64%集中在制造業,形成松山湖機器人、厚街“家居設計”等鎮街產業特色培訓品牌。三是立足企業需求,穩步推進職業技能等級認定。2021年省下達東莞市技能等級認定任務目標5.1萬人,探索職業技能定級評價與晉級并行機制,為全省創新企業自主評價工作提供可復制“東莞模式”。技能等級認定累計獲證人數63500人。四是建設“技師工作站”。給予30萬元建站資助,累計達113個,帶動企業完善技能培訓體系,逐步成為企業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帶動企業生產效能提升。五是率先開啟國際合作辦學。以國際合作和校企合作為雙引擎,依托市技師學院在全省率先引進德國等先進職教模式和國際資格證書、課程體系,重點推動本土化應用。

            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黨委書記楊敏對如何建立和發展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提出三點意見:一是強化行業在人才評價工作的作用;二是建立統一的技能人才評價尺度;三是要培育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構并統一工作規范等三個方面來。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廣東省 第二屆 職業技能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