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廣東水產苗種生產數量居全國第一

            第二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暨第三屆廣東水產種業產業大會在穗舉行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張豪 許悅 通訊員 舒霞 魏彩云

            12月7日,第二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暨第三屆廣東水產種業產業大會在廣州南沙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開幕(見圖)。此次博覽會以“領綠色漁業,謀種業振興”為主題,參展單位超300家,參展品種250多個。開幕式上,華南農業大學廣州漁業研究院揭牌。

            打造“開在魚塘邊的盛會”

            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會中創新設置太平洋島國聯合館,集中展示中國-太平洋島國漁業合作成果及遠洋漁業發展成果。同時,展覽會充分發揮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作為珠三角百萬畝魚塘升級樣板的場地優勢,打造“開在魚塘邊的盛會”,聚焦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集中展示珠江水系近40種水產種質資源救護保育、馴化、人工繁育和種苗培育成果,引領水產種業發展新方向。

            其中,廣東近年來通過開展以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巢)和深水網箱養殖為一體的區域性綜合開發,建成“德海1號”“澎湖號”深遠海智能養殖平臺,建設了十大深水網箱集聚區。

            廣東省政府相關負責人在展覽會上表示,未來廣東將持續推動漁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實施水產種業振興工程,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打造健康綠色粵漁品牌,加強數字漁業建設,深化省際及港澳臺地區、太平洋島國漁業交流合作,推動三產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中國種業高地”“中國漁業高地”。

            增強“粵字號”水產品競爭力

            很多人不知道,廣東除了是制造業大省,還是漁業大省。記者在會上了解到,在水產種業方面,廣東加快水產種業自主創新的聯合攻關,構建省漁業種業交易平臺,組建水產種業創新聯盟,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基礎公益研究為支撐的產學研用融合的水產種業創新體系,已建成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7個,水產苗種生產數量居全國第一,淡水魚苗產量占全國六成以上,海水魚苗產量占全國近四成,羅非魚、南美白對蝦等多個品種的苗種生產與銷售均在國內領先。

            目前,廣東正實施水產種業振興工程,持續增強水產種業發展活力,建設嶺南水產種業創新中心,打造廣東水產種業“南繁硅谷”。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加快珠三角百萬畝魚塘整治提升,推廣健康生態水產養殖模式,推動健康養殖示范面積比重達65%以上,規模養殖比例達到80%以上。

            同時,打造健康綠色粵漁品牌,開展綠色水產品品牌推廣,重點加大區域品牌公益宣傳,增強“粵字號”水產品市場競爭力。

            同時,廣東還會深化與港澳臺地區、太平洋島國漁業交流合作,積極構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打造標準化、現代化、便利化平臺;并將以“漁業+”為突破口,培育前景好、潛力大的高效生態產業,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此外,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華南農業大學三方共建的“華南農業大學廣州漁業研究院”當天正式揭牌。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苗種 廣東 水產

            相關內容

            熱門資訊